历史复习资料 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 1、含义:为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受封者的义务:政治———服从天子的命令;朝觐述职;军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经济———缴纳贡赋 3、受封者的权利:世袭爵位,管理封地内的土地和人民;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的独立性; 在自己的封国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4、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5、评价:积极性———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局限性———诸侯独立性强,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 二、西周的宗法制 1、实质: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2、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3、作用: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3、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它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用分封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世卿世禄制作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1、皇帝制度 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常虚而不设。 3、地方制度:郡县制 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是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作用: 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 不得世袭。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对比分封制和郡县制 分封制 郡县制 依据 血缘关系为基础 地域划分 权利 拥有封地、王位世袭 没有封地、皇帝任命 影响 独立性、地方割据 地方行政机构,有利国家统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 1、积极作用: A、为统一施行秦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提供条件,加强了中央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联系。 B、使秦朝国力大大增强,才能北击匈奴筑长城,南伐百越开灵渠,开拓了疆域,奠定祖国疆域的基础。 C、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消极作用:皇帝专制独裁,容易形成暴政,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三、四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就是权力集中。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最后集中到皇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在矛盾主要是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之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围绕解决这些矛盾而展开。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1、两汉:汉武帝———内朝(决策)外朝(执行)制度; 光武帝———设立尚书台,下分六曹 2、隋唐: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 皇帝 尚书省(执行命令)———吏、户、礼、兵、刑、工 门下省(审核政令) 评价: 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被后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