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377775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17461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板块教案 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思想内涵,从中受到关于做人的启示。 2.学习诗歌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教学课件。 2.搜集有关鲁迅的名言等资料。 学生准备:朗读课文,结合学习提示的要求搜集、整理与本课学习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我们已经在前面的几堂课中学习了有关鲁迅的文章,大家还记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那震撼人心的场面吗?(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复述课文内容。)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病逝后,许多人自发地来为他送行,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为了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诗人臧克家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与怀念之情,写下了这首诗———《有的人》。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指名读诗歌副标题和学习提示,说说知道了什么。 3.简介诗人臧克家和创作背景。(课件出示) (1)课件出示诗人臧克家简介,学生自读了解。小组内交流补充自己查阅的作者资料。 (2)说说创作背景。 4.过渡:今天就让我们随诗人臧克家走近这位文学巨人,再次感悟鲁迅先生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操作指导:教师要借助复习旧知,来创设情境,快速地帮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在学习诗歌前,要引导学生先了解诗人臧克家,这样有助于学生带着庄重严肃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板块二 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活动1 初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 1.引导学生回忆朗读现代诗歌要注意的问题。(关注标点的停顿,关注诗行及诗节之间的停顿,读出诗歌语言的节奏感。) 2.根据自读要求,学生自由读诗。 课件展示: 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2)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自己查找的资料,边读边想: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3.同桌合作,互相交流。 (1)同桌互读诗歌,关注标点,以及诗行、诗节之间的停顿。 (2)同桌配合读诗句,两人一小节读诗句,其他同学评价。 4.听录音,小声跟读,掌握诗歌节奏。 5.齐读诗歌,读出节奏感。 活动2 明确诗歌结构划分,概括诗歌内容 1.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课堂活动卡1的内容。 (1)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先独立探究,再小组合作探究,认真完成活动卡中提出的问题。(课件出示) 学生课堂活动卡1 活动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对比理解诗歌中刻画的两种人。 诗歌中主要写了哪两种人? 他们都是怎样对待人民的? 人民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2.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根据内容,诗歌的结构应该如何划分? ①第1节为第一部分。 ②第2~4节为第二部分。 ③第5~7节为第三部分。 (2)诗歌中写了哪两种人?人民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课件展示:①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最后人民把他摔垮。   ②有的人,像鲁迅那样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为人民着想。最后人民永远记住他。 (3)诗歌中对这两种人是怎样描述的? 课件展示:有的人活着,    肉体和生命还存在 他已经死了; 精神已经消亡 有的人死了, 肉体和生命消亡 他还活着。 精神永存 (4)小结:两种不同的人,一种人像鲁迅那样,是令人敬佩、赞美的;另一种人欺压百姓,作威作福,是令人鄙视、嘲笑的。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歌,读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3.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还有什么发现。(每一节都写到两种人,且都是两种人的对比;诗中小节之间的内容是相对应的,如:第2、5节,第3、6节,第4、7节。) 操作指导: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培养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