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499808

第6讲 《朝花夕拾》-2023年新七年级暑假语文自学(统编版)(含解析)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0次 大小:329776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语文,统编,自学,暑假,年级,新七
    第6讲 朝花夕拾 1.了解《朝花夕拾》的相关知识 2.明确《朝花夕拾》的常见考点。 一、《朝花夕拾》 1.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发表第一篇白话短文小说《狂人日记》时始以“鲁迅”为笔名。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书名含义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朝花夕拾》题目含义是:早上的花,晚上捡拾起来。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所收集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散文。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 《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等文章构成。文章包含着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3.创作背景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与通缉,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生活艰苦,他还是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与他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这五篇散文与其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3.章节内容 这十篇散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1.《狗 猫 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2.《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了作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一位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保姆长妈妈。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 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从自己在青年时代的阅读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 4.《五猖会》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父子间的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指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6.《从百草园到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