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500040

第28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11424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8课,有的,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 cover
第28课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3.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1.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新课导入 1.出示画像。 教师:大家认识他吗?他是谁?谁能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下照片上的人? 2.教师补充,新课导入。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光彩夺目。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时为纪念鲁迅而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课题:有的人) 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引导朗读,体会诗情。 1.自读诗歌。 教师: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通顺。 2.指名朗读。 3.范读引领,指导朗读。 教师: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可以把要突出的字标上着重号,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左斜线,然后再进行朗读。(示范朗读两节。) (学生标画后试读。) 教师:注意诗歌的停顿、重音、节奏、韵律。 4.再读诗歌,体会感情。 教师:本诗写了哪两种人? 学生:通过诗歌的第一节,我发现诗歌描写了“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这两种人。 教师:对这两种人,作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学生:批判前者,歌颂后者。 教师:朗读的时候,我们要读出这两种感情。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中让学生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感情。每次朗读都目的明确,让学生通过多次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二)探究二:品读关键,领悟手法。 1.默读诗歌,领悟对比手法。 教师:你发现了吗?这首诗的第五、六、七节和第二、三、四节之间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对比着说说这两种人具体有什么区别。 预设: 学生1:活着却像死了 死了却像活着 学生2:骑在人民头上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学生3:把名字刻入石头 作野草等火烧 学生4: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2.对比结局。 教师引导男女生合作读出两种人结局的诗句———第五至七节,并对比两种人的结局。 教师小结: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赞扬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 (三)探究三:借助资料,感受形象。 教师: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一起念出来(学生齐读)。结合本单元的课文以及与鲁迅有关的资料,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1.借助表格梳理鲁迅的人物形象。 学生回忆本单元课文,自主填写表格。 我找到的资料 我对鲁迅的了解 学过的课文及相关资料 《少年闰土》及鲁迅的个人资料 《好的故事》及“阅读链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及社会背景 其他资料 关于《野草》 鲁迅名言 …… 填写完毕后小组内交流分享,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展示。 2.出示补充资料,顺势拓展。 教师:读读由课文拓展出的句子,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1)由“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引出鲁迅《自嘲》中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由“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题辞》中的名句:“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教师:他就是这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