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524055

1《消息两则》-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课件(共14张PPT)

日期:2025-10-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9次 大小:2288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统编,14张,课件,专用,上海,五四
  • cover
(课件网) 部编版八年级第一学期 1《消息两则》 毛泽东 一、学习目标与学习要素 (一)学习目标 1.把握两则新闻的要素,了解渡江战役状况,体会新闻的时效性。 2.品读称谓、修饰用词、句间逻辑关系,感受作者鲜明的情感与立场。 (二)学习要素 1.两则消息新闻要素中的时间关联、作战进程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客观性。 2.敌我称谓、修饰用词及句间逻辑关系所表现出的鲜明倾向性。 二、文本解读 (一)本文两则消息均属于狭义的新闻。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一则消息,由标题、电头、正文构成。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构成了消息的正文,后两部分不是一定会出现,有时暗含在主体中。正文往往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内容,即“倒金字塔结构”。 二、文本解读 (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中,作者通过富有情感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进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勇往直前的英雄行为,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阅读标题,是获取信息的首要途径,本则消息的标题简明扼要,点明了“何人”———我三十万大军,“何地”———长江,“何事”———南渡长江。电头包含了发布新闻单位(新华社)、发布地点(长江前线)、时间(二十二日二时),体现了消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导语是一篇新闻的精髓,提供了更为详尽的信息,将“何人”———人民解放军,“何时”———二十一日,“何地”———长江,“何事”———渡过长江,———交代得清楚明了。后面的主体部分,先补充了导语内容,其次介绍了具体战况,然后通过展现战场情景交代了当前的战斗形势,最后以人民解放军的战斗风格和战斗目标对整个战役结果作出了预判。 二、文本解读 (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的电头点明了消息发布时间为“二十二日二十二时”,和前一则消息联系起来,只相隔了二十个小时,不仅表现了消息的及时性,而且体现了战况近一天来快速推进的状态。该消息选择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及时报道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点明了此次战役的全局发展趋势,分析了敌军无心作战、土崩瓦解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摩的英雄气概。特别是主体部分,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叙议结合,语言精练,感情充沛,气度恢宏。 二、文本解读 (四)学习这两则消息,利用课文中提供的旁批,可快速准确地掌握消息的主要结构组成:标题、电头、导语、主体。其次,作为实用文之一的新闻具有实用文“劝说”的特性,两篇消息依托具体情境,立场明确。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毛泽东接连撰写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篇消息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民众、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其在瓦解敌军士气、鼓舞我军斗志上的效果显而易见。所以,学习这两则新闻,除了把握新闻主要的体式特征、获取主要信息外,还应该关注新闻语言在相关语境中采用的具体表达方式,感受其对社会现实产生的直接影响或巨大效果。 三、教学过程 ▲活动设计一:消息压缩机 同学们,如果请你担任某报纸的编辑,但今天新闻众多,版面有限,刊发这两则消息还需要加以压缩,请完成以下任务: 1.如果每则消息只允许保留一句话,你将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