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花夕拾》 一、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的笔名。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的著作以杂文、小说为主,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 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在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等方面也有重大的贡献。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为、 创作背景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而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已经树立了 巨大的名望,成为了当时中国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 1926年3月,国民军和日军在天津大沽口发生交火,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对国民政府发出通牒,提出撤除天津大沽口的国防设施等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在天安门机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的无理要求。当时的国民执政府竟下令开枪驱逐群众,当场打死47人,打伤200多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也在斗争中负伤,称“三一八”惨案。 鲁迅在“三一八”惨案之后,写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等文,在“三一八死难烈士追悼大会”上还题 写了“死了倒也罢了,活着又怎么做”的挽联。当时全国舆论沸腾,鲁迅作为声讨政府的急先锋之一,遭到了反动政府的迫害,上了黑名单,鲁迅不得不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在多个外国医院里避难。期间尽管生活艰苦,鲁迅还是写了不少作品,其中就有回忆过去的几篇散文。 同年9月,鲁迅接受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 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三、内容梳理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内容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朝花夕拾》题目含义是:早上的花,晚上捡拾起来。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鲁迅在书中用凝练的语言记录了自己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部分生活经历,刻画了很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这十篇散文中,前七篇主要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后三篇由童年时代过渡到青年时代,写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从日本回国后的经历,展现了鲁迅的成长历程和思想转变过程。鲁迅将旧时回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兼以孩子和成人的视角来审视人和事。书中既有温情的回忆,也有冷峻的批判,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本回忆性的散文集共收录十篇文章。分别是:《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 除开《小引》与《后记》,《朝花夕拾》的十篇散文为什么这么排列呢?有什么内在的关联吗?可不可以调换次序呢?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图表进行梳理。 创作时间 篇目 1926年2月21日 《狗·猫·鼠》 1926年3月10日 《阿长与〈山海经〉》 1926年5月10日 《二十四孝图》 1926年5月25日 《五猖会》 1926年6月23日 《无常》 1926年9月18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926年10月7日 《父亲的病》 1926年10月8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