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622117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1035514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历史,高中,时期,23张,课件,文化
  • cover
(课件网) 第六单元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权势转移 新旧递嬗 “北洋军阀” 概念 北洋军阀是用近代军事武器装备的,并按近代军事制度组建起来的军事集团。其创立者和最高首领是袁世凯,主要头目有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曹锟、吴佩孚等。 北洋军阀系统从兴到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孕育形成期:从甲午战后袁世凯小站练兵到武昌起义前夕北洋六镇成立与扩充; 二、发展壮大期:从武昌起义后到1916年袁氏死去,是其势力发展至执掌全国权柄时期; 三、混乱衰落期:从袁氏死后到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归顺国民政府,期间分裂割据、互相混战,最后走向衰亡。 ———摘编自王新生等主编:《中国军阀史辞典》 壹 了犹未了:专制与共和的博弈 壹 专制与共和的博弈 革命派缔造了民国的基石,袁世凯得到了民国的名器,这是当时中国社会选择的结果。但前者并不甘心于这一种结果,后者并不满足于这种结果,于是,开始于清末的民主和专制之争,注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新的肉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结合课本,梳理民初的民主和专制之争。 壹 专制与共和第一轮博弈:宋教仁案VS二次革命 1912年3月10日 袁世凯 在京就职 1913年3月20日 宋教仁被刺 1914年5月 《中华民国约法》 1914年12月 《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1、时间:1913年7月—9月 2、交战双方:革命军VS北洋军 3、结果:由于敌强我弱、仓促应敌、作战缺乏统一指挥和战略协同,以革命派的失败告终。 4、性质: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力量为捍卫共和民国而进行的第一战。 二次革命(又称“癸丑赣宁之役”)“ 1915年5月 袁签订 《中日民四条约》 1916年3月 袁世凯取消帝制 1916年6月 袁世凯病逝 1、时间:1915年12月—1916年7月 2、交战双方:护国军VS北洋军 4、代表: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 5、结果:一举埋葬袁家王朝,再造共和。 6、性质: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独立领导的一次革命运动,粉碎了袁氏复辟帝制的阴谋。 袁世凯称帝, 年号“洪宪” 护国战争(又称“讨袁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 贰 专制与共和第二轮博弈:帝制自为VS护国战争 探究1: 根据下述材料,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忽而五族共和,忽而临时总统,忽而正式总统,忽而制定约法,忽而修改约法,忽而召集国会,忽而解散国会,忽而内阁制,忽总统制,忽而任期总统,忽而终身总统……使全国民彷徨迷惑,莫知适从,政府威信,扫地尽矣。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材料二: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正义所至,何坚不破?愿与爱国之豪俊共图之! ———孙中山《讨袁檄文》 材料三:在护国战争兴起地区的人民,或积极投军,走上护国战争前线;或筹饷担粮支援前线;或自发武装,配合作战。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人民则抗捐抗税,反对清丈地亩,形成一次次的民变。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1、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复辟帝制违背历史潮流; 2、孙中山等革命派的努力,梁启超等立宪派的斗争; 3、缺乏群众基础以及北洋军阀内部矛盾 。 原因 派系 代表 支持国 占据区域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闽、鲁、陕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 冯国璋 (1859—1919年) 段祺瑞 (1865—1936年) 张作霖 (1875—1928年)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 叁 专制与共和第三轮博弈:军阀混战VS护法运动 1、军阀割据 。 军阀投靠列强称雄割据,为争权夺利混战不断,广大人民挣扎在列强与军阀的共同压迫及黑暗统治之下。 叁 专制与共和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