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659341

2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223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 cover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学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时代的《列子·汤问》,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寓意深刻,尤其对当下学生品德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这篇文章塑造了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通过他移山的故事告诉人们要想克服困难就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奋斗。作者先以移山之难来写愚公之“愚”,再以智叟来对比愚公之“智”,最后以上天援助写愚公精神的伟大,由表及里的展示愚公精神的内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授这篇文章,要帮助学生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寓意,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查找字词的能力,能够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掌握大部分的字词;同时故事情节简单,学生可以很快明白故事的寓意。同时对于文章的体裁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学生也可以较快掌握。较难的一点在于学生如何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以及对于这一人物的理解,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通过现实事例让学生领悟这一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疏通词句,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品读把握愚公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通过品读和研讨,感悟愚公精神,理解故事寓意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句,把握愚公形象. 2.理解愚公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教学工具及课时安排】 1.课时安排:两课时 2.教学工具:PPT、导学案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以《愚公移山》为题作了一次讲话,在这一精神的感召下,全国人民一起度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想想在今天如何发扬愚公精神。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题目出发,通过历史材料的补充吸引学生对于这个熟悉的故事的兴趣,为下面分析愚公精神做准备。 二、环节设计 环节一:师生互动,疏通文意 学习内容:探究移山过程,感悟愚公精神。 学生活动:1.朗读文章一、二两段,思考愚公移山所遇到的困难有哪些?(明确:愚公移山的困难有:两座山既高且大;愚公年老力衰;移山劳动力缺乏;工具简陋;运输路途远。) 2. 从愚公移山的过程中感悟到人物哪些精神品质?(明确:愚公身上具有不畏困难,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教师活动:通过指导学生品读文段,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把握愚公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朗读,把握故事主要情节,明确人物形象,为下来进一步感悟人物形象做准备。 环节二:文章细读 学习内容:通过分析他人对于愚公移山的反应,体会作者如何刻画愚公形象,表现愚公精神的。 学生活动:1. 通过品读,引导学生分析愚公家人和邻居的表现,体会愚公精神的感染力(明确:愚公妻提出了疑问,表现了她对于此事的关心;子孙跟随愚公移山,用行动来支持愚公;遗男也加入了移山的队伍,帮助愚公,他的加入更能体现愚公精神的感染力。) 2.分析智叟的表现,感悟愚公形象,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①文中如何描写智叟的反应?流露出智叟怎样的态度?(明确:通过对智叟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体现了智叟对愚公的嘲讽。) ②比较智叟和愚公妻的语言描写有何异同?(明确:首先两人都谈到了愚公的年纪和土石的问题,同时两人的语言中都包含有“以…力”、“曾不能…”、“如…何”等句式;不同之处有,称谓不同,修饰语不同,句式不同,因此,两人的情感态度也不同,愚公妻的问是疑问,体现了作为亲人的关心、担心。智叟之问是诘问,表现了他的嘲讽。) ③面对智叟的质疑,愚公是如何反驳的?(明确:智叟指出愚公年老力衰,认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