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673234

选择性必修1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件+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3次 大小:468589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选择性,教案,课件,文明建设,精神,法治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经历了有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的过程。课文按照历史线索将这一过程加以描述,并介绍了其成就。本课包括两个子目,分别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个子目在时间上是并行的,是并列关系,各成体系。整体来看,本课内容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上层建筑可以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法治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精神文明属于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的跨度都是1949年至今。考虑到《中国历史纲要(上)》对法治建设情况有所述及,本课第一子目“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介绍比较概括,其中对十八大以来介绍较为详细。第二个子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由于《中外历史纲要(上)》对相关内容涉及不多,所以课本介绍比较翔实。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历程,理解其特点和意义,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 2.通过了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认识其作用,培养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立的意义。 2.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历程的特点。 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难点: 1.“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和发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从课题看,本节课分为两个部分内容,分别是: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重要文件。 如《共同纲领》中就提出: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在这一系列的法律文件的指导下,新中国开启了法治建设的历程。 【新课讲授】 1、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探究活动1.阅读教材,梳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师: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阅读课本第54-55页,梳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几个阶段,并完成下列表格。 师:1949年,伴随着《共同纲领》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新中国开始了法治建设的历程。 通过阅读教材,我们梳理出,1949年以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环;改革开放后法制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1.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 师:国家从立法开始,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这一时期得建设,确立了政治、立法、司法等制度,初步奠定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础。 思考1:分析《共同纲领》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的原则不同; 联系:在宪法没有颁布之前,《共同纲领》具体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师: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师: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十六字方针”,强调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982年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