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什么叫“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多;“争鸣”就是辩论,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那你知道有哪些学派? 他们为什么要争鸣?争鸣什么? 儒,墨、道、法、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 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社会动荡、变革(旧制度瓦解)→士人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思考解决办法,提出一系列主张…… 姓名 籍贯 工作经历 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 历史地位 代表著作 李耳 春秋后期楚国人 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 顺应自然; 事物都有对立面,可相互转化。(朴素辩证思想) “无为而治”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 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一、春秋篇 (一)老子与道家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人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 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为物; 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 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应自然而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你知道塞翁失马的故事吗?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姓名 籍贯 工作经历 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 教育主张 历史地位 代表著作 孔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鲁国人 年轻时和中年时,做过鲁国的官 “仁”“礼” 为政以德、治国以礼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教育家 编订“五经” 《论语》(弟子编订) 有教无类(私学)、因材施教… 一、春秋篇 (二)孔子与儒家 什么叫“仁”?怎样才能做到“仁”? “仁”就是:爱心,同理心,同情心,换位思考…… 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张问仁,子曰“恭、宽、信、敏、惠”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统治者应体恤民意,爱惜民力,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民本思想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恢复周礼来维系社会秩序 齐景公问政。孔子说:“君象君、臣象臣、父象父、子象子。” 一、春秋篇 (二)孔子与儒家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 ·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八佾: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二佾。 王室衰微、大夫夺权、礼崩乐坏 季氏用“八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孔子对此什么态度? 这样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主张“礼”了吗? 一、春秋篇 (二)孔子与儒家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图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欣然笑曰:“……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史记》 孔子为何没能得到各诸侯的重用? 春秋末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富国强兵,以图在争霸之中拥有更多优势;而孔子试图重振周王权威,还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这显然无法满足诸侯的现实需求。 一、春秋篇 (二)孔子与儒家 从政不行,那回来搞教育嘛!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