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690509

九年级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29张PPT)

日期:2024-06-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8次 大小:38453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九年级,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 cover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歌是文学艺术百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光彩夺目,千百年来,为人传诵不衰。今天,我们就走进瑰丽奇美的诗歌中畅游一番,去感受它的魅力。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传世。   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温庭筠(约801—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 知人论世 《月夜忆舍弟》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月夜忆舍弟》就是他当时感情的真实记录。 知人论世 《长沙过贾谊宅》的写作背景   本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终。相似的遭遇,使刘长卿怀古伤今,感慨万千,吟咏出这首律诗。 知人论世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写作背景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奉,韩愈上书劝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作于被贬途中。 知人论世 《商山早行》的写作背景   商山,在今陕西商洛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知人论世 诵读诗歌 听范读音频,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想象诗歌描绘的场景。 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韵味,体会诗歌的意境。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诵读诗歌 戍鼓(shù):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况乃:何况,况且。 整体感知 月夜忆舍弟   边防驻军的鼓声响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恰逢白露时节,更怀念家人,设想着家乡的月亮更明更亮。   虽然有兄弟,却离散各去一方,无家可归,无法探问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平息。 诗歌赏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诗人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赏析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两句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自然。这两句诗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思念之情,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这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信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含蓄蕴藉,饱含无限深情。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