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 黄河 内容分析 《黄河》是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四章:河流与湖泊中的第2节教学内容。上承中国自然环境的位置、地形、气候,下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黄土高原。本课的学习,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重组、应用,可自主推到、评估黄河的功与过,从而经一步探究出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这一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和谐人地观的形成过程。 在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习要求:要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主要特征;要运用图表资料,归纳某一河流不同河段的主要特征以及利用和保护的措施。所以别节课重在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地形地势、气候、以及河流前两课时的已有知识的重组及应用,能够较容易总结黄河的源流概况,并可根据黄河的源流特征得出怎样开发利用黄河,从地理的视角评价黄河,从而进一步探究出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这一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形成和谐的“人地观”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道黄河的概况,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2.了解形成黄河灾害的主要原因并讨论对其的治理措施。 3.能通过浏览黄河的图片,猜测黄河的上、中、下游的划分界点,并尝试分析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4.通过对黄河各河段水文特征的总结,分析概括出各河段的开发和治理措施,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态度加深对黄河的认知。 5.使学生对黄河“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兴趣。 6.通过对黄河灾害形成的原因和对其治理措施的讨论,知道河流开发治理的艰巨性,长期性,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难点 1.黄河上、中、下游各段水文特征 2.黄河的开发利用与治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视频播放《黄河水奇迹变清》 教师帮助: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真实故事,照片上的人物是中国黄河长江生态考察第一人杨同杰,他是山东省沂水县沂水镇中学的一名教师,2000年7月,正值暑假期间,当他了解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体系考察”课题在国内尚无人问津的消息后,一直痴迷科学考察的杨同杰,当即拿出家里仅有的5000元钱,背着简单的行囊直奔“黄河源”。凝聚着他心血的考察日记《热血追寻》,被认为是“黄河与长江流域的百科全书”,也为国家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同学们,你们听完这则故事有什么感受吗? 学生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师帮助:是的,我们也应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我们的黄河做出贡献,为了更好的保护黄河,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黄河。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杨同杰老师一起来考察黄河。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黄河的气势,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二、认识黄河 教师帮助:那在同学们的心目中,黄河是一条怎样的河呢? 学生活动:黄 教师帮助:是啊,黄河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黄”,但是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的特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河流升华为我国的母亲河。 探究活动一:认识黄河—我来介绍母亲河 活动规则: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介绍黄河”。 温馨提示:1.试着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编写一段话来向大家介绍这条河流。 2.语言简练有特色,时间为1分钟 教师帮助:在出发考察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材和地图册,选取指定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单一。 1、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说出黄河的长度为多少?是我国第几长河? 回答: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