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729179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28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935955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高中,社会,制度,国家,必修,选择性
  • cover
(课件网) 第3单元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学习目标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 思想家对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需要更多地正视这些人心经验,正视转型时代保护伦理价值的重要性,从而把握好逻辑与经验的关系、条文与人情的关系、法律与伦理的关系。 ———《辱母杀人案:法律如何回应伦理困局》摘自《人民日报》 课堂导入 4.14聊城于欢案 在法律和伦理道德并存的当代社会,何以法律受到伦理道德如此大影响? 两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发展规律? 主题 “礼”“法” 之变 汉代 以经注律 秦朝 礼法分离 先秦 礼法之争 魏晋 引礼入律 宋元 礼法合一发展 唐代 礼法完全融合 明清 律例结合,乡约法制化 目录 儒 家 社会引领者 法 家 社会督促者 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 法治: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保障权利”等。 概念阐释 1.夏、商、西周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德治和法治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夏朝:严刑峻法;商朝:统治者已有仁德之心; 西周:建立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 一、先秦———礼法之争 材料一 禹时,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 ———《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 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 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 ———《史记》 材料三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2.春秋、战国时期 背 景 政治 经济 阶级 思想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分封宗法体系破坏 士阶层的崛起 铁农具牛耕兴起, 解放了生产力, 土地私有趋势 学术下移, 思想活跃, 百家争鸣 总结:德治、法治产生的背景 一、先秦———礼法之争 2.春秋、战国时期 (1)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一、先秦———礼法之争 “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自损,吾以救世也”。 “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叔向 问题一、子产、叔向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问题二、子产、叔向之争的影响是什么? 要不要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①子产“铸刑书”限制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 ②刑书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改革色彩,为法家的“以法治国”提供了经验,也为历代王朝法制建设的发展奠基,是中国法律史上划时代变革。 ③对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促进封建社会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2.春秋、战国时期 (2)儒家与法家之争 儒家 法家 代表 孔子、孟子 商鞅、韩非 主张 影响 一、先秦———礼法之争 人性善,主张德治。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 人性恶,主张法治。商鞅在秦国颁行法令;韩非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集权的愿望 孔子认为“礼”是规范社会秩序的核心,“礼”可分成“礼义”和“礼制”两部分。“礼”向上连接“德”,是“德”落实的保障;向下连接“法”,以“法”作为维护“礼”的手段。 ———《中国儒学史》 故明主使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韩非子·有度》 问题一、韩非强调“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实质是什么 厉行法治,否定贵族特权。 史料探究 孔子认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