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750072

中学生阅读指导目录《朝花夕拾》导读设计

日期:2025-10-0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8次 大小:816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中学生,阅读,指导,目录,朝花夕拾,导读
  • cover
《朝花夕拾》导读 一、名著基础知识 1、知作者信息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晓作品背景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包括十篇回忆性散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在《莽原》半月刊上陆续发表。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拾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3、懂创作缘由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的“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二、名著内容简介 1、主题思想 《朝花夕拾》记述了鲁迅记忆中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2、全书框架 《朝花夕拾》全书共十篇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前7篇作品,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后面的《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 写人:《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记事:《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 议论或记事兼议论:《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 三、艺术特色 《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都是回忆性文章,但它们不是对往事的单调记录,而是用娴熟的文学手法写成的优美的散文珍品。作者撷取那些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动的描述,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描画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①夹叙夹议又夹抒。如《狗·猫·鼠》—边叙述狗、猫和鼠的故事,一边通过议论揭示狗、猫、鼠的本质特性,以及对那些“名人教授”冷嘲热讽。 ②杂文笔法,结构严谨。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都是运用杂文的笔法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抨击。《二十四孝图》结构严谨.文意层层推进。文章从“文学革命”说起,继而写作者自己在私塾以外阅读到的讲神讲鬼的充满封建思想糟粕的书,再写“家藏老书”《二十四孝图》,从而点出了文题。《五猖会》叙事一波三折,不平铺直叙。从看游神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到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跌宕起伏。 ③以小见大,注重细节。《父亲的病》有多处典型细节描写。例如通过“巫医”陈莲河给父亲治病用药引蟋蟀时,在药单旁注小字道:“要原配”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揭露了“巫医”的封建道德思想,“似乎民虫也要贞节”。 ④反讽手法,常用对比。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如在《父亲的病》中,没有正面对庸医的指责,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常用对比,如将百草园的乐趣与三味书屋的乏味对比,表明儿童应当快乐健康成长的态度;《狗·猫·鼠》中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⑤抒情真挚,语言和谐。如“我”对父亲、长妈妈、藤野先生的怀念都充满了真挚的感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对长妈妈遭遇的同情和勤劳朴实的赞扬,或是在《范爱农》中对范爱农最后遭遇的同情和悼念都是运用和谐平稳地语言。 四、主要人物形象 1、长妈妈(阿长):质朴善良、勤劳、愚昧迷信 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抱有美好的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她身上有愚昧迷信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