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856025

高一年级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6《哈姆莱特》学案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29次 大小:42087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高一,年级,语文,统编,必修,下册
  • cover
《哈姆莱特(节选)》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2.把握故事情节,分析戏剧矛盾冲突,赏析人物性格形象,提高分析能力。 3.理解哈姆莱特这一人物的高贵品格和理想,以及面对黑暗现实所做的抗争。 4.理解莎士比亚在剧本中流露的人文主义思想,鉴赏品味作品的悲剧意蕴。 学习重难点: 1.分析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身上寄寓的理想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 2.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感受悲剧别样的审美特征。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读准字音 迷惘(wǎng) 吮(shǔn)吸 暴虐(nüè) 鞭挞(tà) 延宕(dàng) 虔(qián)敬 嫁奁(lián) 横(hèng)暴 罪孽(niè) 祈(qí)祷 迂(yū)回 紊(wěn)乱 熏陶(táo) 涂脂(zhī)抹粉 2.积累词语 延宕:拖延。 踌躇:犹豫不决。 轻蔑:藐视,小看。 匍匐:倒仆伏地;爬行。 嫁奁:陪嫁的财物。奁,指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也指陪嫁的衣物等。 烟视媚行:眯眼看,慢慢走。形容扭捏不自然的样子。 二、资料链接 1.识作者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被马克思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巧合的是,又卒于1616年4月23日。于是,英国人便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 主要作品分为三个时期:(1)早期:这时期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2)中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创作了四大悲剧:《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代表作是《哈姆莱特》。(3)晚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破灭,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浪漫空幻。代表作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2.探背景 莎士比亚出生在1564年,逝世于1616年,此期间正是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是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时值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社会过渡时期的问题十分突出。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从莎士比亚众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文艺复兴的巨大影响力。 3.知常识 (1)“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莱特》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不仅在于作品深刻的悲剧意义,同时还在于作品带给人们沉重的反思,对哈姆莱特命运的反思,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背景的反思。 (2)“四大喜剧”: 《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和《威尼斯商人》。 (3)“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统治的思想文化上的运动。因为它打着复兴古代文化的旗号,所以历史上称它为“文艺复兴”。 但其实它并不是复兴古代文化,而是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影响甚远。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