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887112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日期:2024-05-09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57次 大小:199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动手,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
  • cover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6岁—12岁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对新鲜的具体事物感兴趣,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通过动手操作,不仅能使学生乐学,还要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1、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统计》中,教师开始给每一个小组发了小猪、小猴等动物的头像,让他们认识了这几种小动物,然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你们各个小组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请大家动动手,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了,兴致很高,有的摆、有的数、有的贴……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教师让各小组代汇报表自己的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统计的方法。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比看教师分类整理、数一数,听教师讲解获的知识更牢固,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2、动手操作,理解掌握新知 皮亚杰指出:“要认识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他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问题中,我先让学生摆出6朵绿花,9朵红花,然后问他们:“绿花有几朵?红花有几朵?红花比绿花多几朵?”先让他们认识这种题目的形式。然后让学生第1行摆5个○,第2行摆△,要摆△比○多2个,第2行摆了( )个△。通过学生的操作和老师的指导,学生体会到要摆比○多2个的△,就要先摆和○同样多5个△外,再比○多2个的△,求第2行摆( )个△,就是把这两部分合在一起。然后再教学例3“桃有14个,梨比桃多9个,梨有多少个?”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这样的操作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智力活动的有序发展。 3、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空间观念还不行,这就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如在教学<<认位置>>中,教师围绕学生身体的某些部位(如左手、右手,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较好的认识了左,右两个方位;围绕学生间座位关系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这样的教学联系实际,操作性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4、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都得到训练,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花。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在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教师先让每个小朋友拿出7粒枣,每3粒分1份,求分成了几份 还剩几粒 初步感知余数比除数小。再让每个小组长给自己的每个组员发1张糖图(图上糖的粒数不相同),然后大家动手圈1圈,填填表格,讨论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计算余数的除法,余数都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