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890103

6《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群文阅读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1062019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29张
  • cover
(课件网) 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下册: 《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 群文阅读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两首诗在意象、情感、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2.了解中国新诗不同流派的特点。 导入 一个是出生就被算命的说成是“克父母的”;一个是视自由、爱与美为生命的“富二代”。他们分别以诗歌构建了怎样的精神家园?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两位诗人的心灵世界,感知现当代诗歌的多样与美好。 任务一:情感比较 1.《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分别是写给“谁”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献给乳母的赞美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也是献给他心目中的母亲———中国大地上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普通农妇的颂歌。 《再别康桥》表达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在讨论中,有同学说,更喜欢艾青的博大胸襟与悲悯情怀。还有同学更喜欢徐志摩的自我呢喃与文人情结。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 ①喜欢艾青的表达。艾青以生活细节铺叙了大堰河极度的贫穷和繁重的劳动,刻画出大堰河的勤劳善良、慈爱博大、安天乐命,此种任劳任怨与无私奉献,是中华民族无数勤劳、博爱、坚韧的女性的代表。 ②喜欢徐志摩的表达。“多情自古伤离别”,“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离别是中国文学的恒久母题。从作者对康桥深情的眷恋与怀念中,我们领略了康桥的自然之美、诗人对自由与美的追求以及尊重现实的洒脱。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毛诗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白居易《与元九书》 任务二:意象比较 在意象选择上,两首诗各有特色,比较阅读后完成下列表格。 篇目 意象 特点 《大堰河———我的保姆》 《再别康桥》 篇目 意象 特点 《大堰河———我的保姆》 (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瓦菲、(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灶火、围裙、炭灰、柴刀、衬衣、虱子、鸡蛋、家具、睡床、纽扣、菜篮、池塘、萝卜、麦糟、炉子、棺材、稻草、纸钱、(紫色的)灵魂、手、唇、脸颊、乳房…… 1.生活化 2.沉重忧郁———艾青的忧郁” 3.大堰河成为“大地”、“母亲(乳母)”、“农民”、“生命”的多重意象组合 《再别康桥》 金柳、波光、艳影、软泥、康河、柔波、水草、榆荫、天上虹、浮藻、长篙、青草、星辉、笙箫、夏虫 1.古典的 2.诗意美好 任务三:背景比较 通过表格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在意象选择与意境营造上的巨大差异,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 1.创作背景 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的命”,被送到一贫苦农民“大堰河”家里抚养,5岁回家读书。1932年从法国回来,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后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冰冷的监狱里,挥笔写下这首悼念讴歌之作。 1921年春至1922年8月,为追寻罗素的脚步,徐志摩毅然放弃了在美国即将获取的博士学位,来到英国剑桥大学。在剑桥,他度过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感慨万千。柔荡的康河,将中国近代史上这位浪漫多情的诗人,送上了文学的祭坛。 精神家园 中国的现代知识分子终于背叛了自己的地主家庭,而归依了中国的“农民”,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最后归宿(“家”)。 ———钱理群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2.成长经历 5岁回家读书,但受到冷遇,只准称父母为叔叔婶婶。正如诗人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 不幸的童年,是作家的摇篮。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徐志摩(1897—193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