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909975

九年级上册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1517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 cover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在诵读中品文、悟情、明理,由景到情,再由情入文,理解情景交融,进而体悟中国文人的山水观。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跟随明末的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场雪吧。 二、 走进文本 1. 初读,正字音 请大家放开声音自由地吟诵课文,边读边圈点批注难读的易读错的字。 请看大屏幕,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屏显】 毳(cuì )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 铺毡(zhān) 是日更(gēng )定矣 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 解释“更”,板书篆书“更”。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支曲子;脑海中会隐隐约约闪现相关的画面,或朦胧或清晰。现在,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你怎样的艺术感受。 配图配乐朗读。 吟诵得真好,老师被大家婉转动听的声音陶醉了。读文言,除了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下面我们来看看屏幕上的这两句话该如何断句呢。 2.再读,明句读。 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解读第一句: 人群散去,天地大静。从人的哪一种感觉来描写的呀?听觉。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此时的环境吗?寂寥无人,空无一人,人迹罕至,万籁俱寂。 解读第二句: “焉得”什么意思?哪能。这句标点与前面不一样,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惊讶惊喜。我们试着读一读,读出惊喜的语气。 鲁迅在三味书屋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不是教孩子们读书的时候把脑袋拗过去再拗过去吗?也许这样就能体会出节奏感来,下面我们就摇头晃脑的再来吟诵一遍全文。 3.三读,晓文意。 同学们吟诵得很投入,真的读出了“金石声”,读出了文言味儿,真是底蕴深厚啊! 我们体会了文言的音韵美,还要理解文言的意蕴美,下面我们试着用现代汉语来翻译一下全文。先前后或左右的同学互译,有疑问的组内交流,一会儿全班交流啊。 【屏显】同桌互译,小组释疑,全班交流。 师巡视答疑。 如没有问题了,请一个同学起来选个难翻译的句子考其他同学,指名让同学翻译,再这样接力下去,翻译两三个句子,五六个同学。 师点评: 问得有水平,答的很到位,配合默契,评你们为年度最佳拍档! 文言翻译的标准就是信、达、雅,在准确的基础上流畅,在流畅的基础上优美。 你的翻译直接就是最高境界,真棒! 下面我们带着对文意的理解再次吟诵全文。 4.四读,明义理。 这一遍老师似乎从大家的吟诵中听出了你们对文意的理解与思索。 在体会了文言的音韵美,理解了文言的意蕴美之后,我们还要进一步领悟文言的情韵美。 请看大屏幕。 (1)请你在文中找出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字。 预设:痴。 “痴”是什么意思呢?(预设:傻) 在文中的意思是?(预设:痴迷,一往情深) 理解精确! (2)张岱痴迷于什么呢?(预设:雪景)作者笔下描绘了怎样的西湖雪景?能找到原文吗?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意,老师找了这样一幅图,请大家结合图片来进一步解读这句文意。 第一句出图两张,解读“雾凇沆砀”; 解读“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一”是什么意思?全,都。作者巨笔如椽,直扫天际,偌大个全白世界,不做一语修饰形容,却让人心胸顿然开阔。 指导朗读:读的时候要拉长了声音读,闭着眼想象着画面读,就像是电影长焦镜头一样,仿佛眼前出现了天与云的镜头,与山的镜头,与水的镜头,感受张岱那种空灵之上,空中俯瞰,全景视角,上帝视角。读出天地浩淼的感觉。 一三五排同学吟诵,二四六排同学吟诵,全班吟诵。 大家一遍比一遍吟诵的好了,吟出了空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