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课时 方寸之间—非遗名录创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纸文化的前世今生,知道生宣与熟宣的区别和运用,尝试小组合作完成以“代代相传的艺术瑰宝”为题创作的非遗名录。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观察、交流、尝试等方法,掌握创作非遗名录的方法,完成非遗名录的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的非遗文化艺术之魅力,感受祖辈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教学重点】了解创作非遗名录的方法 【教学难点】创作美观有内涵的非遗名录 【教学准备】课本、多媒体课件、纸、笔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导入 (一)欣赏交流学生的设计的姓名印印面。 (二)文化街漫步:侗族大歌、篆刻艺术、书法艺术、安塞腰鼓、中国古典舞。 (三)文化街觅宝:视频欣赏,观察发现世代相传的瑰宝。 1.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2.纸文化 (四)揭示课题《方寸之间—非遗名录创作》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作品分析,帮助学生改进作品的不足,在视频欣赏中发现纸文化瑰宝,引出本节课课题。 二、欣赏与感受 (一)了解纸文化的历史 1.思考: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 (结绳、堆石、甲骨、钟鼎、简牍、缣帛、植物纤维纸、蔡伦造纸) 2.思考:创作书法作品的是什么纸?(宣纸) 3.小结:纸(生宣、熟宣、半生熟宣) 4.观察:墨汁融于不同宣纸上的变化,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 (1)生宣:没有经过加工处理的原纸———墨滴扩散,墨色层次清晰,吸水性和沁水性很强,易于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 (2)熟宣:是在生宣上刷过一层矾水和脱骨胶的加工纸———水墨不易渗透,可反复绘制,不渲染,染而不渗,边缘立体。 5.观察发现:两种纸张分别适合创作哪类书画作品。 (1)生宣:行草书、山水写意 (2)熟宣:工笔山水 (二)纸的变革 1.视频欣赏,文房四宝的时代变革 2.教师小结,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设计说明:通过欣赏了解对纸文化材料和特点的认识。感受纸文化的前世今生,提高对文房四宝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理解与分析 (一)文化街传承项目活动 1.要求:以“代代相传的艺术瑰宝”为题创作非遗名录 2.提示:(1)筛选素材、设计内容。可以人为线索,也可以物、事为线索。 (2)展现出该传统艺术的特点,及它与都市和都市中人们的关系。 (3)借助软件对现有素材进行编辑时需考虑整体性与美观性。 (二)分析非遗名录制作 1.确定名录创作主题: 围绕本单元学习过的艺术形式予以扩充 以某一艺术形式或某一时代背景为脉络(如戏剧) 以国家、地区或者城市为脉络 2.构思名录艺术形式 手绘 剪贴 速写 照相 文字 录音 录像 采访 3.呈现名录艺术特点 封面设计:视觉元素、文字选择(手写颜体)、图案选择 装帧方式:线装、卷轴、经折装、旋风装 材质选择:结合表现形式 4.编辑名录内容:上海地区传统音乐、美术、技艺、舞蹈、戏曲、民族文化等 (二)具体内容的撰写 1.介绍非遗文化发展的线索———人”“物”或者具体的某个“事件” 2.该非遗艺术的特点 3.该非遗艺术与古代生活的关系 4.该非遗艺术与我们都市之间的关系 设计说明:提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小组交流分析的方式完成单元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协商能力。 四、示范与实践 (一)教师举例说明海派篆刻艺术: 1.以吴昌硕、赵之谦等名家介绍为线索(图文并茂)突出在篆刻艺术方面的成绩与贡献。 2.介绍海派篆刻艺术的特点。 3.海派篆刻艺术与古代生活的关系 4.海派篆刻艺术与我们都市之间的关系(寻访地图的形式) 设计说明:通过教师示范和举例,了解如何创作本单元学习内容和任务。 五、展示与评价 (一)出示评价要求,学生交流分析成果。 (二)教师评价与总结。 千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