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05637

高中历史同步备课课件 必修三: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北师大版,27张ppt)

日期:2024-05-0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2次 大小:172020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高中,ppt,27张,北师大,事业,教育
  • cover
(课件网) 一、奠基时期的教育事业: 1、主要措施: 1)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2)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3)确立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2、成就: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 键,是民主和公民社 会的基础工具,是社 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 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提出: 请思考:我国为何要进行扫盲教育工作? 请思考:我国为何要进行扫盲教育工作? 刚解放时,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20%,成人的文盲则高达55%。为此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从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 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 2)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3)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是最基本的人权。 田头识字学习 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 教学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 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1949年 1964年 60%以上 38.1%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年均扫盲604.3万人 1)新中国成立,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 2)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适宜的教育方针; 3)人民政府的重视。 看图思考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什么 得到较快发展? “红卫兵”大串联 阅读以下材料思考其对教育事业的影响: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7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二、“文革”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1、表现: 1)学校停课: 2)高考制度被废止: 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二、“文革”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1、表现: 1)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2)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2、危害: 面对“四人帮”的破坏,邓小平义正词严: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再次指出:“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1985年) 1977年冬天,全国有570多万考生参加了考试。年龄由13岁到37岁不等。至今,这是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 1977年,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1、背景: 1)政局稳定,拨乱反正;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 教兴国”战略;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4)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 5)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出台…… 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2、成就: 1)基础教育蓬勃发展: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3)高等教育前所未有大发展: 1966年 1976年 1949年 趋势 奠基 挫折 蓬勃发展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