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076346

【新课标】1.2少年有梦 课件+教案+素材

日期:2024-06-01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1次 大小:14106689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新课标,少年,课件,教案,素材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框《少年有梦》 一、教材解析 《少年有梦》隶属七上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本单元是学生整个初中道法课程学习的起点,也是整套教材建构的逻辑起点,以成长的节拍为主题,奠定青春文化底色,具有统领全套教材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七年级学生青春年少,富有梦想,有很多异想天开、在成年人和他人看来不切实际的梦想,但囿于他们的心智尚不够成熟,学生的梦想往往是不清晰的,碎片化的,多变的,需要我们的尊重、认可和鼓励。其次在追梦、圆梦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矛盾的少年,有时热情,有时悲观易放弃,需要协助学生处理好梦想和现实的关系,做到勇于追梦、不懈圆梦。 三、设计思想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3.强调“协作学习”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 4.强调学生责任意识的提升与努力成就梦想等意识的内化。 四、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辩证认识梦想的意义、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关系、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责任意识:学生体悟梦想的意义,激发追梦的热情,敢于有梦;树立“有梦就有希望”的人生态度,建立“努力就有改变”的生活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道德修养:明确个人行动对实现梦想的重要性,激发个人内心梦想动力,坚定信心。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体悟梦想的意义,激发追梦的热情,增强圆梦的信念。 教学难点:辩证理解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关系、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六、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教学、多个人物材料 七、方法与策略 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八、教学内容设计 导入 预设过程(约3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设置活动:梦想投递站 1.请将你的梦想简要书写 2.向同学们分享你的梦想 3.组长收齐各组梦想,投放到讲台上的梦想盒中 1.简要书写个人梦想。 2.主动举手分享个人梦想。 3.组长收齐各组梦想,按要求投放到指定位置。 设计意图: 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生为本,利用此活动收集学生梦想,并作为贯穿整课的重要素材。 环节一:有梦就有希望 教学内容:梦想的含义和作用;少年梦想的特点。 预设过程(1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呈现不同阶段的不同梦想,并设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梦想有什么变化? 辩一辩:如果梦想不能实现,那它就没有意义;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呈现人类造梦圆梦的具体案例,提示学生回答相应例子。 教师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梦想的含义和作用。 分享人生梦想:老师将从盒子里随机抽取同学们的梦想,被抽中的同学要主动分享——— 为什么这是你的梦想? 呈现周恩来、袁隆平、张桂梅的梦想,并题为:他们的梦想有什么特点? 教师言语过渡,总结基础知识点———少年梦想的特点、中国梦的内容。 认真观看,积极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作出判断,思考理由,主动举手进行辩论。 根据教师相关提示,调动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跟随教师引导,结合自身理解,明确梦想的含义和作用。 被抽中的同学主动分析个人梦想的背后理由。 寻找三位脊梁梦想的特点,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在老师的点拨与自身思考中,理解少年梦想的特点、中国梦的内容。 设计意图: 以学生生活为出发点,结合多个关于梦想的案例,澄清学生关于梦想的误区,明确梦想的内涵,引导学生重视梦想、树立正确远大的梦想,在环环相扣的学生活动中内化核心素养。 环节二:努力就有改变 教学内容:如何为梦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