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135296

5《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4-06-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1次 大小:31237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课件,2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新课导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铭记历史,捍卫和平。 每年的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我国政府坚持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呢? 新课导入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入侵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在第四个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篇评论,谨记这段屈辱的岁月。 1937年12月13日,古城南京沦陷,六周时间里,我39万同胞惨遭日军屠杀,每12秒就有一个国人的生命消逝。80多年过去了,抗日战争胜利已70周年,但是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妄图歪曲和篡改历史,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为缅怀惨死的30多万同胞,为铭记这一奇耻大辱,我国政府于2014年设定每年的12月13日为国家公祭日。本文写于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际。 创作背景 检查预习———理解词义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泛指死 难的军民。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 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呓语:梦话。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聩,聋。 辱没:玷污,使不光彩。 遁形:隐藏形体。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 意)。 彰显:鲜明地显示。 磅礴:(气势)盛大。 知识链接 本文是一篇在国家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当天刊发的新闻评论。那么,什么是新闻评论呢?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新闻体裁。它被誉为新闻宣传的“第一提琴手”,现已成为国家主流舆论和公众喉舌弘扬真善美、鞭策假丑恶的重要形式。 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 导向正确,就事论事, 新闻性强,有的放矢, 科学合理,便于传播。 “钟声”“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取“钟声”这个笔名,是因为国际部记者和编辑针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希望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针对一些国际社会的不实指责进行反驳。 了解作者 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新闻评论同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一般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表明态度、指出症结、提出希望和看法而引导社会认识。 文体知识 研读课文 开头引用宝鼎铭文有什么作用?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引出后文新闻报道的内容,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研读课文 读课文第1段,说说中国政府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的意义。 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初衷(zhōng) 杀戮(lù) 篡改(cuàn) 抵赖(lài) 妄图(wàng) 辱没(rǔ) 呓语(yì) 遁形(dùn) 铭记(míng) 彰显(zhāng) 惨绝人寰(huán) 振聋发聩(kuì)国殇(shāng ) 字音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 篡改:别有用心改动或曲解。 呓语:梦话。 遁形:隐藏形体。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极点。人寰,人间。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 部。贯,贯穿。 词语 研读课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