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湖心亭看雪 张岱 / 导入 / 西湖之美,人所共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何时西湖最美?古人云:“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真能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今天,我们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起去领略西湖雪景之美。 / 学习目标 /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理解作者的“痴”,感受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 作者简介 /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陶庵”是作者张岱的号,“梦忆”二字意为往事如梦。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 解题 / “湖心亭”指杭州西湖湖心亭,交代赏雪的地点; “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 “看雪”,点明了事件。 文题简洁明了,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篇游记散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 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朗读课文 /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 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下大雪 都 消失 / 疏通文意 /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晚上八时左右 撑(船)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 这 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只有 比喻微小的事物,这里用作量词。 罢了 译文: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 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 陵人,客此。 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客居此地 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尽力 译文: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船夫 译文:等到(回来)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