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162387

地理晋教版七年级上册3.2海陆变迁 两课时学案(无答案)

日期:2025-11-28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75次 大小:11925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地理,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
  • cover
3.2 海陆变迁 第一课时(沧海桑田和漂移的大陆)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举例说出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 过程与方法 学生重演地理学家发现大陆漂移的历程,像地理学家那样观察、思考、提出假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海陆变迁的事实,培养学生树立事物在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二、目标导航 ㈠知识回顾 1.地球表面由 和 构成,其中71%是 ,29%是 。 ㈡预习热身 2.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也可以变成陆地,即人们所说的“ ”。 3.德国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了轰动世界的“ ”。 创立:a: 大陆凸出部分和 大陆凹进去部分几乎吻合。 b: 大陆和 大陆以前有可能是连在一起的。 c:从 等方面,找到了 和 同是一块大陆的证据。 老师点拨: 仔细阅读教材哦,相信上面的题目一定难不倒你! 思考感悟: 三、活动与探究一 ㈠活动的内容及方式 内容:体会海陆变迁。 方式:借助课本插图,学生在观察图片中,体会地壳的变动。 ㈡探究的方法及所得规律 提示: 1.读图3.11,应从赭山位置的变迁,推断杭州湾北岸、南岸的海陆变迁。首先观察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赭山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接着观察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赭山的位置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3.观察图3.12时,说出5000年前,江阴以东的情况与现在有什么不同? ㈢评价与交流(启示) 活动与探究二 ㈠活动的内容及方式 内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方式:根据提示,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㈡探究的方法及所得规律 提示: 1.观察南美大陆轮廓图和非洲大陆轮廓图,发现了什么?得出假设。 2.这种假设是否符合实际,大家去寻找证据。 3. 读图3.13,观察三幅年代不同的海陆分布图。分析2亿年来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位置的变化。 ㈢评价与交流(启示) 四、巩固提高 ㈠达标自测 4.“沧海桑田”一词说的是: ( ) A.地球上只有茫茫大海和农田 B.比喻海陆的变迁 C.比喻世事的变迁 D.在海边种植桑树 5.喜马拉雅山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 ) A.发生地震  B.发生海啸 C.是陆地  D.是海洋 6.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B.人类的生产活动 C.人为的填海造陆 D.海浪的侵蚀作用 7.读大陆漂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 请按时间顺序重新排列:2亿年前的是 图,6500万年前是 图,现在的是 图。 (2)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大部分陆地是连在一起的,称为 大陆,陆地被 包围着,称作 大洋。随着时间推移, 开始破裂,破裂的大陆像浮冰一样缓慢地 ,逐渐演变成现在的 大洲和 大洋。 (3) 从图中可以看到, 洲向西漂移,形成了 洋,并且在不断地扩大; 洲向南漂移。 ㈡巩固提高 1.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 ) A.哥伦布 B.魏格纳 C.达尔文 D.麦哲伦 2.关于“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古地球上就是分布着七大洲、四大洋 B. 将来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永远和现在一样,是固定不变的 C. 2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和一个大洋 D.七大洲和四大洋是大约6500万年前形成的 3.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图中的两个大洲分别是 和 。 (2) 鸵鸟和海牛在两个大洲的分布说明了什么? 拓展训练 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台湾海峡澎湖海域发现巨大的石墙及城市遗迹。距今至少10000年! 而且人们在台湾海峡底还发现了古森林的遗迹。 材料二:在江西临川城南县,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麻姑山仙坛记》碑刻中刻有这样一段文字:“麻姑山……高石中犹有螺蚌壳” 意思是说,南城县麻姑山……高耸岩石上发现了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