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162403

【推荐】地理晋教版七年级上册6.1聚落与环境 学案(无答案)

日期:2025-11-28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77次 大小:3051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聚落,答案,学案,环境,推荐,上册
  • cover
第六章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6.1聚落与环境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概念和聚落的两种类型及其差异。2.认识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的差异。3.初步学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不同聚落的景观图片,结合学生自己对乡村和城市的了解,明确乡村和城市聚落在景观、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2.收集家乡聚落景观的图片,分析家乡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聚落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自然规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2.通过欣赏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不同的聚落景观,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二、目标导航 ㈠预习热身 1.概念和分类: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就是 ;一般可分为 和 两种类型。 2.聚落和 的关系非常密切: 老师点拨: 仔细阅读教材哦,相信上面的题目一定难不倒你! 思考感悟: 三、活动与探究一 ㈠活动的内容及方式 内容: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方式:图文结合逐步完成学习目标。 ㈡探究的方法及所得规律 1.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⑴聚落是( )的总称。 ⑵一般可将聚落分为( )和( )两种类型。 2.阅读第二自然段,比较乡村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的差异以及城市对周围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 ⑴乡村人口( ),主要从事( )生产活动。 ⑵城市人口( ),主要从事( )等非农业活动。 ⑶城市往往是周围地区的( )、( )中心,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仔细观察图6.1“乡村和城市景观”,结合自己对乡村的了解,讨论比较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启发:从房屋的密集程度,建筑的高度、密度,道路的修筑情况,人口的数量,商店、学校、医院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进行对比。 ㈢评价与交流(启示) 活动与探究二 ㈠活动的内容及方式 内容:房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方式:分析图6.5,找出二者的关系。 ㈡探究的方法及所得规律 1.讨论分析房屋的建筑材料、房顶坡度、墙壁厚度、窗户大小和形态等方面与自然资源和气候的关系。 2.根据讨论结果,完成课本80页的“积极参与”。 3.补充: ⑴我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 ⑵我国新疆地区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 ⑶我国东北地区国气候寒冷,一般都建成墙体较厚且有火墙火炕的居室,那里风比较大,所以窗纸都贴在窗外。 ⑷我国福建客家人因聚族而居,创造出大土楼的特色建筑。 ⑸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牧民为了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了房屋叫“蒙古包”,是用厚实的毛毡和毛皮制成的帐篷,易于拆卸和移动。冬季加罩两三层毛毡防寒,夏季搭帆布或柳条祛热。 ㈢评价与交流(启示) 四、巩固提高 ㈠达标自测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们各种形式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B.欧洲是世界上没有乡村,只有城市的地方 C.原始的氏族形式的居住地被称为聚落 D.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不算聚落 4. 人口少,居民主要从事 业; 人口较多,居民主要从事 业和 业等非农业活动。 5.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 (1).聚落大多分布在 、 、 、 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2).聚落的形态受 、 等因素影响:有的呈 状,有的呈 状分布。 (3). 也影响房屋的建筑材料、结构和形态。 6.西双版纳“傣家竹楼”反映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 A.炎热干燥的气候 B.炎热湿润的气候 C.冬寒夏温的气候 D.山高谷深的地貌 7.墙厚、窗小的房屋主要分布在: ( ) A.寒冷地区 B.温和湿润的地区 C.热带沙漠地区 D.炎热多雨的热带 ㈡巩固提高 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B.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