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183137

统编版(五四制)语文八年级上册 16 散文二篇 教案

日期:2025-10-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5次 大小:220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统编,五四,语文,八年级,上册,散文
  • cover
16 散文二篇 永久的生命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词句,了解作者及哲理散文的相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理解富含哲理的文句含义,明白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富含哲理的文句含义,巩固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着要面临死亡,每个人拥有的生命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但作家严文井却说“生命是永久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解答吧!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一)字音 臼jiù齿 茸 rónɡ 毛 蔓màn 延 凋diāo 谢 牛犊dú (二)词义 兴味:兴趣、趣味。 洗涤:洗。 卑微:地位低下。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三)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1945—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卷网-社长等职。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1958年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本文选自《严文井散文选》。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1.读课文,明结构。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文章篇幅短小,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其次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探讨出课文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谈生命 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3):通过小草和小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部分(4~5):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通过富含哲理的文句,读懂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教师设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合作讨论解答,可以前后四桌间讨论交流。用多媒体展示问题) (1)怎么理解文题“永久的生命”?(提示:文章在哪句里出现了“永久”一词,联系文句去体会) (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怎么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4)作者为什么说“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 (5)生命“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的含义。 明确: (1)第三段第一句话“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里出现了“永久”一词,作者所说的永久的生命是合起来的生命整体,不是一个个单独的生命。“永久的生命”指生命整体,这与个体生命短暂不矛盾。 (2)“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对比。“生命”和“衬衫”相对比,突出表现了生命是一段不可逆转的过程,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比喻,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无休止的。 (3)“终于要凋谢的花朵”指绽放过的美好的生命个体,“永存”说的是生命整体,花谢后又会有花开,生命是永不休止的。这句话看似矛盾,却再次意蕴着生命的永久的哲理。 (4)本文写于1942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在我国横行,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