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251515

16《阿房宫赋》《六国论》联文阅读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5次 大小:1665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阿房宫赋,六国论,联文,阅读,教案,统编
  • cover
【教学设计】借古鉴今 针砭时弊———《阿房宫赋》《六国论》联文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赋”与“论”的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字词。 2.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3.把握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学会辩证分析 4.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比较文章思路的不同,并联系相关历史背景探究两篇文章各有怎样的针对性;辩证思考作者的观点,学会在辩证分析和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 2.难点:感悟文章如何体现两位作者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情怀,分析文章观点的合理性;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教学时数:5课时 导入新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了《六国论》。那么,这两篇文章中,杜牧和苏洵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体会。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1(见学习任务单,学生课前预习完成) 《阿房宫赋》 一、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题解 “阿房”旧读“ēpáng”,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阿房宫,秦始皇营造的宫殿。规模宏大,奢华壮观。传说后被项羽烧毁。 3、文体知识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它的特点:铺陈文采,描写事物,以抒写情志,重视辞藻和押韵,以铺陈、对比、对偶、夸张等传统技法为主,文章显得整齐和谐,清新流畅而又具有磅礴的气势。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唐宋古文化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方法写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以及唐代用来科举考试的“律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被视为初期文赋的典范之作。 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4、写作背景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有着自觉承担匡世济民之责任,心怀天下的作者,希望通过此文来实现警示君主的目的。 二、预习检测 1、字音 廊腰缦màn回 不霁jì何虹 妃嫔媵yìng嫱 瓦缝参差cī 辇niǎn来于秦 朝zhāo歌夜弦 直栏横槛jiàn 弃掷逦迤yǐ 焚椒jiāo兰 尽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