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认识地球面貌 科目 地理 教学对象 七年级 课时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提出证明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了解地球的形状,并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能证明地球形状的例子,会使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认识到探索真理的艰难和坎坷,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地理新教材晋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本节是人类认识地球,学习地理的最基础的知识,也是学习其他各章的基础。其中“认识地球面貌”是从静态的角度研究地球,从地球的形状入手,引出地球的大小。本节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和记住地球大小的数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充分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理念。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刚刚步入初中阶段的七年级学生,他们在小学课程中学习过地球的形状,但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知之甚少,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我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用多媒体把相关文字、图片、图像、资料等适时展现给学生,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既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又思维活跃,乐于参与,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寓教于乐,通过实践探究,让学生的学习显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教材给的资料较少,鉴于此本环节内容设计有收集资料、师生合作演示、分组讨论、小实验、谈感悟、链接生活等等。“地球的大小”突破教材安排,增加学生体验。整个教学设计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开阔了学生视野,深化了知识研究。教学方法:以启发式讲述法为指导,运用读图析图法、演示法、实验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方法。活动策略:充分运用直观的教具,灵活多样的手段进行教学,如多媒体、地图、照片、小实验等。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会描述地球的形状和说明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提出证明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播放“神舟六号”遨游太空的录像(娓娓道来)在浩瀚的宇宙空间中,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转。在这颗蓝色星球中,有着广阔的海洋、雄伟的高山,有着滚滚的江河、茂密的森林,还有着奔跑的动物、智慧的人类……同学们,你们看到的蓝色星球是…?对,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板书标题] 第一章 地球———我们的家园认识地球面貌(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同学们,这是人类进入太空中拍摄到的地球照片,你们看到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很好!对于我们来说,地球的形状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于古人来说,要从整体上认识地球的形状是非常困难的,让我们一起追寻历史的足迹,感受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辛历程吧![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页到第2页,并读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认真观看录像片)。(全体齐声回答)地球。(观看图片后,很容易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学生阅读、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创设课堂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