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275568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8课 时间的脚印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3794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8课,间的
  • cover
《时间的脚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文章丰富的内容,把握灵动的说明结构,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2.能力目标: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丰富的内容 2.学习说明的结构、语言特色。 课时:一课时 一、 导入: (PPT展示时钟倒计时的动画,让学生感受时间的踪迹。) (上课起立坐下后,可以用手指放嘴上,或用手放耳边,示意学生用心听钟表秒针运动动画中发出的滴答声。)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学生答)。感受到了时间的脚步吗? 而后谈感受,并交流自己积累的有关时间的句子。 学生交流 : ①.“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朱自清《匆匆》)  ④.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2.教师:同学们,时间,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能感受到时间的飞逝;我们不能让时间停止,但是我们会用各种方法记录时间。现在我们有手表、手机、日历等等先进科学的手段记录时间,那以前的人们怎么记录时间的呢,同学们,说说看你所知道的古代人们记录时间的方式。 (古代的 日冕、圭表、沙漏、漏壶、人们也用二十四节气、十二时辰等记录时间。) 3.教师:人们感受到的时间,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都是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类的时候,我们到哪里去寻找时间的踪迹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去找寻答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全文共2200多字,请同学们用 6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全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完成一个任务,课文标题为《时间的脚印》,这是比喻的说法,读完课文后请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拟一个副标题。 (学生可能拟题:“石头记”、“岩石的变迁”、“岩石的奇异功能”、“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本文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 2.教师:这篇文章共有31段,形式上这么散,你们觉得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判断文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散文主要是表达作者的情思。说明文是介绍读者未知的知识。可见本文是说明文。 3.教师: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说明文,“说明文”就是让我的“说”使你“明”,那么通过陶世龙的“说”你明白了什么知识呢? 生:岩石会被破坏,岩石会重新形成,岩石能保留历史的痕迹,化石能让我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等。 4.游戏活动,通过希沃白板的课堂活动,展开知识分类和知识点连线游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关于岩石被破坏的因素、岩石重生的条件、以及不同的岩石保留了怎样的历史痕迹。 第一个游戏,学生拖动选项分类放到不同的筐里。例如:冰河、阳光、风、霜雪、水流等就拖动到“岩石被破坏因素之非生物”这个筐里;地面生物、地下生物、人就拖动到“岩石被破坏因素之生物”这个筐里。 第二个游戏,学生拖动选项与对应的知识连接。例如:“‘第四纪’冰河时期来临”这个选项就拖动与对应的“长毛象的犀牛化石”连接,“气候炎热”就与 “红色岩石”连接。 再读课文,绘制思维导图 1.教师:大家初读课文就能获取这么多的知识点,真棒。这么多的知识点怎样才能更系统地梳理,让我们掌握得更全面、更透彻呢?还记得吗,我们初一进行的《海底两万里》的名著阅读活动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关系,循序渐进地把握整本书的内容。今天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梳理这些知识点。 2.教师引导,师生共同画出中心图(岩石)、一级分支(破坏、新生、历史痕迹)以及关于岩石破坏的二级分支(非生物、生物)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