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 年 级 主备人 所在学校 单 元 课 题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所蕴涵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通用设计 设计意图 个性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导入新课,破题解疑; 初读课文,指导自学;精读诗句,悟意明理;学习生字,指导书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破题解疑1.(课件出示鹳雀楼图)很久以前,在我国山西有一座楼阁,板书“鹳雀楼”,指名读。2.说说名字怎么来的?学生在课前已预习,鼓励学生说。 (名字来历:因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栖息,所以被人们取名为“鹳雀楼”。) 3.介绍作者王之涣。4.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自学1.小朋友,学习要讲方法,我们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呢?(出示自学方法)(1) 把生字表上的生字拼拼读读,读准字音,看清字形。(2)把生字放到诗句里里,将诗句读通顺。(3)两个人一组,一行一行读诗句,一边读一边看书上的插图,看看诗句里哪些字词图上有,两人还可以商量商量,看图讲讲,什么意思。2.学生自学。3.检查自学情况。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指导学生读诗(1)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自由读。(3)指名读。2.精读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结合图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3.精读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结合图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4.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感情(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2)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放眼望去,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4)小组内互相描绘。(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5.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6.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1.出示生字:欲、楼、目、入小组合作学习生字。2.大组交流,指导比较“人”和“入”,指导“欲”和“楼”的笔顺3.学生描红探究生字的书写。4.学生完成《习字册》,教师巡视指导五、布置作业1.练写生字2.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古诗。3.找一找王之涣还写了哪些诗,读读背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检查复习,巩固旧知;情景交融,描绘画面;指导书写,掌握生字;拓展训练,积累知识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巩固旧知1.指名读诗,读出诗的节奏2.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二、学习生字,指导书写1.出示生字:更、穷、依、雀小组合作学习生字2.大组交流,“更”的读音;“依”和“衣”的比较;“雀”的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