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288948

第24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1次 大小:868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4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 cover
三顾茅庐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本文通过人物言行、对比、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写法。 4.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难点: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步骤: 导入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是妇孺皆知的三国故事,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是怎样的的情形?诸葛亮给刘备出了怎样的“金点子”?本单元的课文《三顾茅庐》会真实地展现当时的场景。 一、简介常识,资料助读。 (一)走近作者。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现存署名罗贯中的小说,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二)了解背景。 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1.《三国演义》创作的背景: 《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体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到了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宋元时期三国故事被大量搬上舞台,《宋史·范纯初传》及南宋姜白石《观灯口号》等诗歌中都有演出三国戏的记载。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历史材料以及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演义》的素材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其一是关于三国史事的历史文献;其二是民间不断流传的三国故事和民间创作。一方面是上千年所积累和深化的史学家对三国历史的叙述和评价,另一方面是历朝历代民间三国传说的不断演化丰富,它们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2.《三顾茅庐》中的故事背景: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于是专程去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本文讲述的是刘备协同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见诸葛亮的故事。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三)了解作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