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289933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 24《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案

日期:2024-06-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175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
  • cover
23《愚公移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2.学习对比衬托手法。 3.感受愚公移山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对比衬托手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导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翻译了课文,理解了课文意思,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二、课文讲授 (一)文本探究 1.阅读第一、二两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 明确: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从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 (2)写一个孀妻遗男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以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而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2.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明确: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面对智叟的质疑,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明确: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明确: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的未来;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3.阅读第四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故事用神话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 明确: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2)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 明确: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懈。由此可以得出:两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 (二)人物赏析 1.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就像社会上有些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愚公也是如此。这儿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