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八课 《水蒸气凝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科学思维:能通过对周围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探究实践: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 态度责任: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 课件、火柴,酒精灯,烧杯,玻璃片,试管夹、水、冰块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动画短片,眼镜起雾。 师:菲菲的眼镜为什么起雾了? 生:镜片上有水蒸气,水蒸气就是起的雾。 师:什么是水蒸气呢? 生:水蒸气是水蒸气是水蒸发形成的无色无味的气体。 师:这些气体是怎么变成小水珠的呢? 我们就带着这样的疑问来进行今天的学习。 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活动一: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师:物体表面出现小水珠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生活中,你还见过这种现象吗? 生:清晨的时候,小草上面有小水珠。 生:妈妈蒸馒头时,锅盖上面有小水珠。 师:关于小水珠,大家有什么想研究的吗? 生: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师:大家猜测一下,小水珠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小组讨论,交流。 生:是不是水蒸气变成的? 与遇冷有关系吗? 师:物体表面的小水珠的确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那水蒸气在什么情况下能形成小水珠? 师:让我们动手来验证一下,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 教师出示实验器材。 学生根据实验器材,小组内讨论,商量实验方案。 小组间汇报交流试验方案,教师适当指导。 确定实验方案: 1.取两个相同玻璃杯放置同一桌面,倒入等量的温水。 2.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夹住其中一块玻璃片在酒精灯焰上加热一分钟。 3.同时将两块冷热不同的玻璃片分别盖在两玻璃杯上。 4.五分钟后观察两玻璃片上出现的现象。 教师提出注意事项: 1.均匀加热玻璃片,防止玻璃片受热破裂。 2.温水的温度不能太高,以水不冒“白气”为佳。 3.进行对比实验时,相同条件要保持一致。 4.加热材料时,要用试管夹夹取,先预热,再均匀加热,安放时注意安全。 5.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及结论,实验现象不明显时可以多做几次。 6.玻璃片容易破碎,使用时要轻拿轻放;倒取热水时要小心. 7.酒精灯使用要规范,用完后马上盖好灯帽。 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完成,小组汇报。 师:在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 杯子相同、水多少相同、水的温度相同、玻璃片相同、盖玻璃片的时间相同。有一个条件不相同:一块玻璃冷、一块玻璃热。 师: 列表比较: 甲杯 温水 热玻璃片 无小水珠 乙杯 温水 冷玻璃片 有小水珠 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学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教师总结:在科学上,我们把小水珠叫做液态的水,把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水的这一现象就做凝结。 活动二:找一找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师:凝结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生活中,你从哪些地方见过凝结现象? 生: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洗完澡后,洗手间的镜子上有小水珠,草叶上的水珠、下雨前水管外壁的小水滴、水杯盖、锅盖内壁的小水滴等等。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图片,谁来解释一下? 生1:浴室镜子上的雾。洗澡时,浴室内水蒸气含量增多,水蒸气碰到温度较低的镜片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形成雾。 生2:可乐瓶子上的雾。从冰箱拿出来的可乐温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