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429618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22张)

日期:2024-06-03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351486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地球,圈层,结构,课件,22张
  • cover
(课件网)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 ?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地球内 部,人类是怎样了解它的呢? 1.通过钻探技术 2.通过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 3.通过地震波的传播情况推测 目前,地质科学家已经在13个国家打了近100口深浅不一的科学钻探井,其中4000米至5000米以上的深井有20个。12262米的科探井世界纪录是由前苏联在科拉半岛上的SG3井保持的;德国曾经打了一口9100米的科探井。在我国江苏省东海县毛北开钻的5118米科探井工程将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深井。 钻探取样研究 目前人类研究地 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 要手段来自对地震波 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 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 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纵波 (P波) 横波 (S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传播方向 上下颠簸 左右摇晃 地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 二、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概念:(读书P21) 当地震发生时,地 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 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分类及特点 类型 速度 通过介质性质 使得物体震动 纵波P 横波S 较快 较慢 固体、液体、气体 固体 前后,左右摇晃 上下颠簸 ①不同点: ②相同点: 传播速度都随通过的 物质性质不同而变化 1.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2.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想一想: 33 2900 速度{千米/秒) 2、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莫霍界面 古登保界面 地壳 地幔 地核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深度\Km (1)地震的纵、横波在地面以下约 千米处传播 速度明显变化?怎样变化? (2)地震的纵、横波到了地面以下的 千米处, 传播速度又明显变化?怎样变化? 33 2900 (增快) 纵波: 横波: 降到近 Km/秒 8 降为 。 0 读图 活动 想一想: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北京时间2016年8月24日9时36分,意大利中部发生6.1级强震,震源深度10千米。此次地震波及周边几千千米地区。图4为意大利简图,Q点为震中。 10.这次强震首先到达地面和破坏 力较强的波分别是 A.都是纵波 B.都是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横波和纵波 11.地震发生时,P地船员 A.只感到左右摇晃 B.只感到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再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再左右摇晃 B B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像半熟的鸡蛋 地壳 地幔 外地核(液) 内地核(固) 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 地核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内核 外核 上地幔上部为软流层(熔融态) 莫霍界面(33km\7km) 古登堡界面(2900km) 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 及内部圈层详细划分及其特点 厚度不均 可能熔融态、液态 固态金属球(两大两高)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特征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900 33 地壳 地幔 地核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温度、压力和密度 很大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3、小结 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 气 圈 水 圈 水 圈 地 壳 地 壳 地 幔 地 幔 岩石圈 1、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之上) 2、大气圈 主要成分 作用 氮 氧 二氧化碳 臭氧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3、水圈 4、生物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