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453917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七单元 单元解读

日期:2025-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31次 大小:1821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单元,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解读
  • cover
第七单元 单元解读 【单元主题】 本单元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文言文二则》由两篇文言文组成:《伯牙鼓琴》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引导学生根据钟子期听伯牙鼓琴时的想象,感受音乐之美;《书戴嵩画牛》揭示了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月光曲》讲述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引导学生根据皮鞋匠与妹妹聆听琴声时“看”到的景象展开想象,感受乐曲的美妙;《京剧趣谈》介绍了马鞭、亮相等戏剧知识,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舞台上的运用,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 【阅读训练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高级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与发挥。在高中语文课标“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中就已经明确指出“增加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知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想象”和“联想”属于形象思维能力,二者之间的界限有时并不清晰。一般来说,人们可把“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联想”又可分为“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统编教材中,“想象”一词往往既包含“想象”,又包含“联想”,两者并未截然的区分开。本单元的“想象”二字,同样既有想象,也有联想。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对于想象能力的培养,小学低段就已经开始,中段和高段也继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梳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可见“想象”在阅读训练方面有如下的编排设计: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横向上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感受,如感受童话、神话中丰富的想象;二是运用,如四上边读变想想画面,通过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来感受自然之美,再如三年级上册的阅读策略单元———预测,也就是运用想象来进行推测。六年级第一单元和第七单元对想象能力的培养,也属于运用方面的训练。纵向上,也就是认知能力的发展来看,教材对想象能力的要求,从虚构文本童话作品的“想象”,过渡到通过文字想象与之对应的现实生活的画面(例如自然之美),再到穿梭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无实体和实际画面可对应的体会艺术之美的想象。可以看出,对想象能力的培养随着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了深度上的递进。本单元是统编版教材中“想象”难度系数最大的一个单元,它的“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知识背景和艺术感受能力,相关知识和能力越高,就越能实现本单元对艺术的迁移想象;二是要求学生对难以看见的音乐艺术展开想象,完成“文字”与 “声音”之间的转换。因为声音不像绘画或动作表演,它是肉眼不可见的。对声音,例如音乐的解读,主观性很强,学生对这个转换也比较陌生。所以,在实际的课堂上,为了更好地完成文字与声音之间的转换,教师一定要借助“画面”这一桥梁(如下图所示)。学生边读文字,边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的、丰富的画面,从画面入手,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推测声音的特点和变化。教师还应做好相关的铺垫工作,例如提供一些简单且有鲜明画面感的音乐,如西方古典乐《野蜂飞舞》,中国古典乐《四面埋伏》等,用于给孩子们感受练习转换。再如对《伯牙鼓琴》中出现的乐器古琴,也需进行视觉上的感知,特别是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