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问题研究:何时“蓝天”常在?问题式教学(同课异构) 一、课标解读 大气的组成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不断加强,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大气污染现象不断加剧,对人类产生的危害不可忽视。此外,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原理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总之,大气污染是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研究大气污染及其治理问题,引导学生从综合的角度看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使用人教版必修一教材,本节标题是“何时‘蓝天’常在?”,这部分内容是对第二章内容的升华,能够体现知识综合运用的内容。此问题研究主要是让学生关注大气环境,关注大气污染现象,了解大气重污染程度及污染原因,通过发达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的案例,让学生知道治理大气污染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主要是通过“运用资料”和“结合实例”进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使教学生活化。 教材将问题研究设计为四个步骤:认识大气污染现象;了解我国大气污染的形成原因;了解发达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和所用时间;讨论我国“蓝天”常在所需要采取的措施和时间。本问题研究在教学总体上可以遵循“问题的提出—研究思路探讨—根据资料与所学知识开展研究形成对策—表达探究成果”。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大气污染问题是突出的环境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本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通过提供不同区域大气污染状况的视频和图片等资料,结合本地区大气质量现状,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研究中教师一方面要用好教材提供的典型资料;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开发新颖的其它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3)本研究重在过程,教师要注重将过程性评价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要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科学精神、研究方法、研究态度,以及对大气污染现状表达出的强烈关注等。 三、学情分析 学生的起点水平与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大气污染现象,所以学生对于大气污染具有感性的认识,但是学生对大气污染的定义、大气污染的程度指标、我国大气重污染的成因等专业的知识缺乏认知,不能系统地、有逻辑地、有条理地整合这些知识,对它们建立理性地认知,所以教材补充了必要的扩展知识,教师也可以自己开发相关地课程资源,为学生能够顺利进行问题研究做好铺垫,有条件地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相关大气污染地资料。 四、教学目标 1.从情境创设中及问题材料中感知(认识)大气污染现象,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 2.通过问题链的设计,能够归纳出京津冀雾霾的时空变化特征、2014年各城市的PM2.5的变化特征、影响雾霾的因素等,培养读图、析图能力;通过劣构问题的设计,扩宽思维,培养开放性思维。 3.通过问题迁移的试题,巩固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运用。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分组讨论法 3.讲授法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情境创设 指出学习主题 何时“蓝天”常在 何时“蓝天”常在 何时“蓝天”常在 2013 年,严重的雾霾天气横扫京津冀、长三角、中东部地区,尤其是京津冀作为受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常年暴露在 PM2.5 浓度较高的大气污染环境中,会增加患呼吸道疾病等影响身体健康的风险,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随着多方的努力,近年京津冀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无论是城市颗粒物浓度,还是城市重污染天数都呈持续下降态势。 本节课就“京津冀”城市群的雾霾开展学习。 听讲 选取真实的、距离学生比较近的大气污染现象,让学生感知“雾霾”危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