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感受山水画情境交融的意境,学习其表现形式,尝试画山水小品 山水画以什么为主要表现对象 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花鸟画 人物画 山水画 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隋朝 展子虔 《游春图》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属人物画,山水作背景。(人大于山) 脱离作为人物背景的地位成为独立画种 隋朝 展子虔 《游春图》 元四家 吴镇 王蒙 倪(ni)瓒 黄公望 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重笔墨,尚意趣,画中结合书法诗文。 这是现存《富春山居图》大的一截,也是主体部分,长度约6.36米,被命名为“无用师卷”。无用师就是“无用禅师”,到1350年,《富春山居图》绘制完毕,黄公望将这幅山水长篇巨制赠给无用禅师,终于兑现了当年的承诺 画家在画中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深远意境,又注重绘画本身的笔墨意趣。在画家看来,绘画之美并不仅仅在描绘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笔墨本身所体现的美,所传达出的画家的主观感受和意趣。 青绿山水: 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浅绛山水: 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浅绛山水画法特点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 没骨山水 : 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没骨的“没”字,即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于将运笔和设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 没骨山水 水墨山水: 水墨山水就是纯用水墨不设颜色的山水画体。 金碧山水: 金碧山水重在金碧辉煌,以泥金﹑石青和石绿三种颜料作为主色﹐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可以说是青绿山水的一个变种。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 浅绛 青绿 没骨 水墨 山水画的表现手法 不同画种处理透视关系上都有自己的“语言” 西洋油画焦点透视法 固定镜头的摄像机 3D全景拍摄 视点不断在变化 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 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或山后凹处染出山峦重叠数层 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山形步步移。 古人把大自然的空间透视关系归纳为“三远” 三远法出自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 山水训》,是指高远、深远、平远三种方法。 《鹊华秋色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于元贞元年(1295)回到故乡浙江为好友周密所作的纸本青绿设色山水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秋景,画境清旷恬淡,表现出恬静而悠闲的田园风味。采用平远构图,以多种色彩调合渲染,虚实相生,笔法潇洒,富有节奏感。 影响:文人画式青绿山水代表作 元代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披麻皴:披麻皴又可细分为长披麻皴、短披麻皴、散披麻皴。画披麻皴以使用中锋为主,线条较柔,以行的线条组合。 常用皴法:中国画技法名。是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 (明)沈周《东庄图册》局部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一 斧劈皴:有利于表现北方大山大水的大国气度。 小斧劈皴 :如雨点皴一般,适宜表现山石刚硬的特色。用笔方向变为侧锋“听 ”出,落笔时头重尾轻。 大斧劈皴 :画时将笔侧卧如斧之砍劈,形状是平头尖尾,下笔重而收笔快,最适合表现火成岩的结构。 (南宋)马远《踏歌图》局部 画石 我国古人有”石分三面“的说法;所谓石分三面,主要指在画山石的时候,为了表现石块的凹凸阴阳,画出石块立体感,而概括的一种说法。 山石画法: 树木画法: 画树宜先观察树的整体特征,再观察树枝,因树木种类繁多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