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525442

6年级上 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 教案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0次 大小:341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6年级,3课,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 cover
古诗词三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读、会写“鹊、蝉”2个字,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诗词句的语言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朴安乐的农村生活,对恬静美丽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难点:感受诗词句的语言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感受过夏天的阵雨,那么,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看看诗人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2.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 3.认识作者:苏轼 4.了解写作背景 词语释义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理解诗意 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望湖楼下水的颜色和蓝天的颜色一样。 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自读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了解古诗写了什么内容。 2.梳理归纳: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 整体感知 小组交流、讨论:(1)四句诗各描写了什么?(2)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诗中的比喻有什么作用?(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5)概括主旨。 交流、回答: 1.四句诗各描写了什么? 第一句写云: 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第四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2.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望湖楼的夏日天气变化很快。 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云未遮山,雨已入船。风吹云散,水天一色。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黑云翻墨、白雨如珠、水如天 诗中的比喻有什么作用?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翻墨”与“跳珠”的比喻新颖而生动,绘色绘声绘形,极为传神。 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 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景物多:云、雨、风、山、船、地、楼、水。 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5.概括是的主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 (二)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激趣导入 1.辛弃疾是我国南宋爱国诗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在他68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20余年在江西上饶闲居多年。 上饶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好。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