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Ⅰ)———分子 设计说明 通过诗词中的分子知识引入讲解内容,增强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讲解分子的性质,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分子客观存在,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理解分子的概念,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3.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一些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和探究过程,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分子的性质,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2.分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 2.对分子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通过实验展示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起悬念,为后面引出分子和原子做铺垫。 实验探究法:教学中应重视实验的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和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联系实际法: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分子和原子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直接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学生从化学角度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具、学具 多媒体教学、CAI课件等。 仪器:玻璃管,烧杯,试管,注射器,棉花。 药品:浓氨水,浓盐酸,酚酞溶液,水。 授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两句中的“香味”是怎么来的呢?想一想 1.远远的,为什么就能闻到梅花的香味? 2.酒香为何不怕巷子深,这与什么有关? 3.糖放入水中,为什么糖不见了,水却甜了? 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并把这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 讲授新课 一、分子 1.分子的存在 【教师讲解】 【实验2-3】香水中分子的扩散 把香水洒在小手巾上,抖开手巾,绕教室一周 【教师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 【学生回答】闻到了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 香水是由酒精分子和香精分子混合在一起构成的,当香水中这些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后,我们就能闻到它们的气味。 【实验2-4】浓盐酸与浓氨水生成白烟 在玻璃管两端的胶塞内,分别放置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小团棉花。 现象:玻璃管中产生大量的白烟 浓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和浓氨水中的氨分子运动到空气中相遇,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氯化铵小颗粒,扩散到空气中形成白烟 【学生填表】 问题实验2-3实验2-4在变化中有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无变化? 【教师讲解】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仍然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化学性质跟原物质不同的新物质分子。 2.认识分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 (2)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新的分子。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教师点拨】 (1)“保持”是指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如氧气、液氧都能供给呼吸。 (2)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