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梳理和整合课文拟人化的语言及生动形象的描写语句,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学习地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章生动的写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预习检查: 1.了解作者—陶世龙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2.了解背景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也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大自然变迁的过程,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进行的,并不是人们所能亲眼所见的,是科学家们根据现有的地质记录开展研究而推断出来的。文章通过说明这一过程,展现了地质和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好地领略科学精神,激发探索自然、揭开自然奥秘的兴趣。 踪迹( ) 腐蚀( ) 浑浊( ) 山麓( ) 粗糙( ) 龟裂( ) 帷幕( ) 刨刮( ) 沟壑( ) 楔形( ) 钟鼎文( ) 海枯石烂( ) zōnɡ shí zhuó lù cāo jūn wéi páo hè xiē dǐnɡ kū 3.读准蓝色字的字音 4.理解并积累词语 踪迹:(名)行动所留的痕迹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坏的思想、行为影响人的思想,使人逐渐堕落变坏 山麓:山基、山脚,山下与平地相连的地方 沟壑:(名)坑谷;山沟 龟裂:①皲裂。人的皮肤因为寒冷干燥而布满裂纹或出现裂口。 ②微细的裂纹(如砂浆、混凝土、抹灰面上的)。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形容经历的时间久远。多用来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一、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厘清作者行文思路 1.本文的文体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和内容。 3.知文章内容(写什么)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岩石为什么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重要意义等问题。 4.厘清作者行文思路,知文章谋篇布局(怎么写) 全文按照逻辑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由时间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具体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简介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5.具体说说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采用了由浅到深,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体,由事理到现象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由浅入深:课文从我们熟知的日常时间引出地质学上的时间; 由主到次:说明岩石的“毁灭”过程中各方面因素; 由概括到具体:第七段“海枯石烂”在总括,第八段碎石崩落是具体分说; 由事理到现象:开头引出事理历史在不断地变迁,后半部分通过岩石变迁的现象来说明。 二、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 ①岩石的“死”“生”(毁灭、新生); ②岩石保留下的历史痕迹; ③各种生物的化石。 2.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说说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3.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山崖裂缝———崩落(碎石、沙砾、泥土)———旅行———泥积———堆压形成新的岩石 4.读懂岩石的记录有什么意义? ①增加我们的知识 ②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探寻大自然无穷的奥妙存在。 三、小组合作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