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分子的变化 第1课时 水的分解 1.水的分解 (1)实验现象: 两个电极都产生气体,两端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负极产生的气体和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大约为 。 (2)气体检验: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让带火星的木条 ,为 ;负极产生的气体能被 ,产生淡蓝色火焰,为 。 (3)结论: ①水通电生成 和 ; 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特别提醒 (1) 水的分解中,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不是质量比。 (2)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预先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2.分解反应 概念:由 物质生成 其他物质的反应。(特点:一变多) 导·思 电解过程中氢气的体积往往大于氧气体积的2倍,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易错辨析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水电解产生气体属于物理变化 ( ) (2)水的电解证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是可分的 ( ) (3)玻璃破碎属于分解反应 ( ) 考点水的分解 【典例】(2022·日照中考)用如图所示装置电解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M、N两导管口处收集的气体体积之比是2∶1 B.水中可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 C.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M导管口处,木条会复燃 D.N处收集的气体,靠近火焰,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则说明不纯 借题发挥 如图是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的微观过程示意图。 (1)在该化学变化中,不发生改变的微粒是 (填化学符号)。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标号)。 A.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个数都不变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都可再分 C.从图中可知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3)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误区警示 1.水的电解实验中,牢记“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的口诀。即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2.水的电解能证明水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A层 基础练 1.下列能确认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实验是 ( ) A.水的蒸馏 B.水的蒸发 C.水的电解 D.水的净化 2.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可以再分的是 ( ) A.冰融化 B.切西瓜 C.碘升华 D.电解水 3.(2022·菏泽定陶期中)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实验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B.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C.该实验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验证正极上的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4.(2023·烟台期末)下列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 A.酒精+氧气二氧化碳+水 B.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C.氧化汞汞+氧气 D.乙炔+氧气二氧化碳+水 5.(2023·淄博期中)我国航天员王亚平等在“天宫授课”中介绍了中国空间站通过电解水获得氧气的情况。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装置模拟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数量不变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甲试管内产生的是氢气 D.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6.(2022·福建中考)水是生命之源。通常所说的水为H2O,而更广义的水还包括矿物中的氢氧基团(OH)、其他形式的氢(H),它们在高温下才以水分子的形式释放出来。A~C是氢、氧原子及其构成微粒的示意图。 (1)一定条件下由A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 。 A→B→C的变化过程中,不变的是 。 (2)参照上图微粒表示方法,画出“氢氧基团(OH)和氢(H)结合成水分子”的微观示意图: 。 B层 能力练 7.四位同学做了水的电解实验,并绘制出如图所示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说:点燃负极不纯的气体M会有爆鸣声 B.乙说:产生的M、N两种气体体积比为1∶2 C.丙说:纵坐标可以表示M、N两种气体的质量 D.丁说:电解水时,可以选用交流电源进行电解 8.(2023·烟台期末)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所以中国空间站中水是无比珍贵的,所有生活用的废水,需要进行加工再生循环利用,多余的废水会被收集起来,进入污水净化系统,净化后再进行蒸馏,然后进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