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599082

【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原卷版+解析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表格式复习学案

日期:2024-05-1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65次 大小:11140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习学,格式,一轮,历史,高考,-2024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时空坐标】 【单元知识结构】 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基础回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筹备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1949年10月1日。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成立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②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背景 国内 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国际 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安全危害。 措施 土地改革 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时间 1950—1952年 意义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背景 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措施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 结果 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抗美援朝 原因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概况 ①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政府要求开赴朝鲜。 ②经过五次战役,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意义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政策。 外交成就 建交热潮 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国建交,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参加日内瓦会议 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重要会议。 成果 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意义 显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确认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参加亚非会议 特点 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成 果 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影响 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经济制度的建立 过渡时期总路线 提出 1953年 内容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 1953—1956年 意义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一五计划 时间 1953-1957 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政治制度建立 确立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