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622817

[核心素养目标]2.1.1 不进位加法-例1(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表格式)

日期:2024-05-03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41180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上册,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核心
  • cover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2.1.1《不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课题 不进位加法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习笔算加法的开始,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一年级就已经会口算了,教材通过小精灵直接提出了口算的要求,复习口算加法的计算方法,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为了突出竖式的写法,教材结合小棒图呈现了列竖式计算的过程,既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列竖式时要把个位与个位对齐的道理,又清楚地反映出竖式计算的过程。 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让学生经历竖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操作摆小棒,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理解算理,逐步完成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经历探究过程,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计算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核心素养 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和算理之间的关系,提高运算能力。 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难点 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书写格式。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导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链接 1.填空。 2.计算。 3.导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不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p12例1.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师:计算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学生人数和带队老师的人数合起来,用什么法计算呢? 生:加法。 师:如何列式? 生:35+2 师:你会计算吗? (小组合作: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组内交流,汇报结果)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进行评讲。 2.探究35+2的计算方法 生1:我用的方法是口算。35拆成30和5,先算5+2=7,在算7+30=37。 生2:我用小棒摆一摆。以10根小棒为一捆。先摆3捆5根小棒;带队老师有2人,再摆2根小棒。然后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是7根,一共是3捆7根小棒。 就是35+2=37(人) (学生汇报,其他学生动手摆一摆) 师:你还有其他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吗? 生:个位与个位对齐。从个位加起,5 + 2 =(7),在得数的个位上写(7)。十位上的3,直接落下来,写在得数的(十)位上。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竖式计算过程。 3.小结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1)相同数位对齐,即把一位数同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对齐。 (2)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再把十位上的数落下来,写在十位上。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示用不同方法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帮助学生学会多种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课堂检测 1.教材P12第1题。 2.教材P12第2题。 3. 4.5. 在练习阶段,通过有层次的练习,重视思维训练和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总结评价 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2. 课堂知识点总结: 3. 自我课堂评价。 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板书设计 不进位加 35+2=37 35+32=67 3 5 3 5 + 2 +3 2 3 7 6 7 课后作业 1. 完成《导学案》中未完成部分,整理笔记。 2. 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足之处:教学过程单一,动手时间少,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有趣的教学活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