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64528

湘艺八年级上册第24课 欣赏 a小调钢琴三重奏(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日期:2024-05-19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2次 大小:540356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三重奏,素材,媒体,教学设计,课件,钢琴
    《a小调钢琴三重奏》解析 总述: 《a小调钢琴三重奏》采用罕见的两乐章。第一乐章是“挽歌般的曲调”,奏鸣曲形式;第二乐章是由12个变奏和结尾构成的变奏曲形式。就精神内涵来说,如果第一乐章表达的是柴可夫斯基对丧失亦师亦友的尼古拉·鲁宾斯坦的哀伤心情的描绘,那么第二乐章便是两人友谊的点滴回忆。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并不是单纯的奏鸣曲式,其中包括三个主题的反复出现与变化,可以把最后一个主题视为结尾,而分析为奏鸣曲形式的发展;也可以将三个主题视为同等地位,则前两个主题便成为比例较大的回旋曲式。 第一主题是由大提琴奏出一个哀伤感人的旋律,小提琴接续这个旋律的高音声部。当钢琴重复这个旋律,弦乐器以悸动的颤音奏出心情的仓皇与焦躁。 第二主题是速度适切的快板,凯旋的气氛和第一主题的忧伤沉郁形成强烈对比。 经过繁复的发展部,乐曲转入依依不舍的结尾主题,小提琴和大提琴展开如胶似漆的对话,乐曲在优美迷人的气氛中结束。 在这个乐章中,柴可夫斯基用三个完全不同的主题表达出他对尼古拉·鲁宾斯坦辞世的复杂情绪,其中包括哀悼之情、崇敬之心与甜蜜友情的回忆。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的变奏曲形式,主题是一首优美的俄国民谣,也是尼古拉·鲁宾斯坦生前最喜欢的旋律之一。柴可夫斯基在第二乐章中,为这个简单的旋律写了12个变奏,每一个变奏都代表他对尼古拉·鲁宾斯坦的点滴回忆。 主题先由钢琴弹出,在第一变奏改由小提琴主奏,钢琴弹出流畅的装饰奏;第二变奏则由大提琴主奏,钢琴和小提琴配以装饰奏。这三次的重复只算是这个乐章出场的热身运动,并无特殊的含义。随后的第三、第五、第七、第八、第十变奏,可以充分表现独奏钢琴的各方面优异技巧。 评价: 柴可夫斯基这首《a小调钢琴三重奏》,堪称室内乐中的杰作。 就“独特的创意”来说,他以忧伤、崇敬和依恋三种心情所构成的三个主题,交织形成独特的第一乐章;又以生活点滴回忆凝聚成的主题与变奏构成第二乐章,而从头到尾贯穿着柴可夫斯基气质中独特的情绪感染力,无论构思、形式和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 就形式的完整性来看,《a小调钢琴三重奏》虽只有两个乐章,但是其中却包含奏鸣曲、变奏曲、诙谐曲、玛祖卡舞曲、赋格各种形式,层层相扣,就如同精致的象牙雕刻,大结构中又有小结构,虽然眼花缭乱,却又层次井然。 就丰富的内涵来看,《a小调钢琴三重奏》包含人性各种高贵的情谊,男性的雄伟庄严(第一乐章第二主题,第二乐章第七变奏、第十二变奏),女性的精致柔情(第一乐章第三主题,第二乐章第三变奏、第五变奏)。有巴赫的理性风格(第八变奏),也有肖邦的浓郁诗情(第十变奏与结尾)。 所以柴可夫斯基在怀念一位伟大艺术家的同时,又创造了另一个伟大———三种乐器所凝结成的伟大。 《a小调钢琴三重奏》 教学内容: 欣赏《a小调钢琴三重奏》,并了解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柴科夫斯基及欣赏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使学生愿意主动聆听和感受古典音乐。 2、能够用唱、指挥、律动等多种形式参与音乐,体验音乐。 3、欣赏《a小调钢琴三重奏》,感受、发现并了解古典乐曲的形式美,热爱古典音乐。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变奏的音乐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领悟和掌握变奏的表现手法,并能独自听出其他的变奏手法。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讨论,探究合作,分析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如歌的行板》,让学生感受古典音乐的氛围。并提出问题: 1、这是一首什么音乐? 2、这是哪个作曲家的音乐作品? 3、这个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二)作者介绍 1、柴科夫斯基,俄国作曲家,生于贵族家庭。他是一个善良、忧郁的音乐诗人,被奉为世界级音乐旋律大师,也是浪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