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在那个战火频仍,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慷慨而多气”而著称的“建安风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诗又以气盛见称的则是刘桢。 赠从弟(其二) 刘 桢 赠从弟 古体诗 咏物诗 解 题 赠:就是送,给予的意思。 诗题意思:这是诗人刘桢写给堂弟的诗,以松咏志,寄寓了无限期望。 从弟:堂弟。古人称共曾祖父不共父亲(属平辈)的亲属中年幼于己的男性为从弟,即堂弟。 刘桢( —217) 东汉末诗人,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北)人。为曹操丞相掾[yuàn]属,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性亢直。他同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玚[yáng]并称“建安七子”。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重名,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但作品流传很少,内容多为酬答亲朋,抒写个人抱负。原有集,已散佚,明人集有《刘公干集》。 诗人简介 诵读诗歌 赠从弟(其二) 刘 祯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lí sè bǎi zhēn shèng 断句:五言古诗一般采用“二三”拍,有“二二一”和“二一二”两种节拍。 押韵:本诗阅读时要注意平声韵要拖长音,如“松”“风”;仄声韵要急促而短,如“盛”“劲”“正”等。 语气:诗歌赞扬松柏凌寒的气魄,因而朗读时应读出坚定的语气。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挺拔的样子 形容风声 开篇描写松树的整体形象 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柏,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读懂诗意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多么 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 突出松柏的刚劲雄健挺拔 译文:风声是多么猛烈,松枝是多么刚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凛冽,严酷。 译文:冰与霜猛烈严酷,而松柏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点明主旨 “本性”指什么? 岂不罹 凝寒,松柏有本性。 遭受 严寒 挺立风中不倒,历经严寒不凋(或刚正坚贞,不屈不挠) 译文:难道松柏就没有遭受严寒吗?它们能够在冰雪中傲然挺立(是因为)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1.松柏具有怎样的本性?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挺拔 坚韧 正直 耐寒 亭亭 劲 端正 罹凝寒 塑造了一个雄健挺拔、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本性高洁、内心坚劲的松柏形象。 赏诗悟情 2.除了写松柏,作者还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用意? 对比 衬托 谷风 冰霜 瑟瑟 盛 惨凄 3.品析诗歌第一、二句叠词“亭亭”“瑟瑟”的妙处。 用“亭亭”表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寒风声。通过对比,以风的肃杀衬托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经历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 4.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请赏析这两句诗。 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①对比、衬托的手法,②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青松的雄健挺拔,③表达对松柏的赞美之情。 5.请赏析“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描写冰霜,辞色峻冷 展示松柏,意态从容 ①对比,衬托,②通过残酷的冰雪环境的描写,以冰霜的严酷衬托松柏的端正特性,③衬托出松柏不畏严寒,傲雪凌霜的美好品质。 6.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直抒胸臆、点明主旨。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品质,以此勉励他的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7.本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却描写了松柏这种景物,你认为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这属于哪种写法? 目的是借青松刚劲挺拔的外形和不畏严寒、凌风傲雪的大无畏精神,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以此来勉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