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塘里的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说出栖息地能为生物提供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需要。 科学探究 1.能围绕“池塘里的世界”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2.能通过观察等方式获取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信息。 3.能利用记录表、统计表、概念图等方式记录整理观察到的信息。 4.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常见栖息地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做到尊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3.能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综合考虑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栖息地的概念 难点:生态系统与栖息地的区分 三.教学设计 导入: (出示池塘生物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认识这些动物吗? (学生反馈) 教师:这些生物都生活在哪里呢? (学生反馈) 教师:池塘里还有哪些生物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下有关池塘的知识。 新授: 教师:池塘中还有哪些生物呢? (学生反馈) 归纳:水面上有蜻蜓、青蛙、鸭子 水里有乌龟、鱼、虾、田螺等动物,还有荷花、水草等植物,还有看不见的浮游生物和微生物。 教师:同学们,这些生物为什么可以生活在池塘里呢? (学生反馈) (播放相关视频) 归纳:池塘能为这些生物生存提供所需的阳光、水、空气、土壤、温度等;池塘中各生物之间有完整的食物链和复杂的食物网。 教师:像池塘这样的环境我们称为什么呢? (学生反馈) 归纳:像池塘这样为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食物等必备条件,我们把这样的生活环境称为栖息地。 教师: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种生物(如水草),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反馈) 归纳: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也会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见池塘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 教师:如果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如温度降到0度以下),池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反馈) 归纳: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也会对这里生存的动植物造成影响。可见,池塘中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教师:像池塘里生物与非生物这样共同生活,构成了什么呢? (学生反馈) 归纳:像池塘这样的栖息地,由水草、鱼、虾和各种细菌等生物以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称为生态系统。 讲解:地球上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生物栖息地,为了进一步认识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让我们在校园或居住的地方选择-一个小型的栖息地,像科学家那样去分析研究。 活动:观察栖息地 材料: 绳子、小罐、记录纸、温度计、塑料袋、捕虫网。 选点观察: 在校园或居住地的一角,用绳子随机圈出一平方米的正方形作为研究区城。在纸. 上画出位置图,标出东南西北。 取样记录: 1.数出区城内所有动物和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每种动物取一个样品放入小罐中,每种植物取典型器官放在塑料袋中,画出它的外形。在记录纸上标出每种动植物的名称和发现地点。 2.将找到的动物羽毛、毛皮等放入大塑料袋中,画出它们的形状,并记下在自己工作时附近飞过的鸟或昆虫的种类。 3.测量地面和土壤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4.用塑料袋取一些土样,观察土壤成分。 统计整理: 将收集到的样品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并记录下来。 展示成果: 用概念图的方式向大家描述自已观察的栖息地。 注意事项: 取样时要爱护动植物,取样结束要及时洗手。研究结束之后,要把生物放回原来的取样处。 教师:通过观察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我们观察的栖息地中有哪种生物 2.这些生物之间是怎样的食物关系 3.栖息地为这些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条件 4.科学家们经常随机取样且选择多个观察地点,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