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722286

三上17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1705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三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 cover
17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古诗,通过联想、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体会山水诗,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教学重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古诗, 通过联想、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体会山水诗,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能不能说几个有山有水的成语呢?生:青山绿水(金山银山)(有山有水)师:是的,今天我们要走进的是鬼斧神工的天门山和如诗如画的西湖。你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二、朗读古诗 1、初读古诗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他们是?生:《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打开你们的课文纸和学习单,看看天门山和西湖位于我们祖国的哪里?生:天门山在安徽省,西湖在杭州市(PPT)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从注释里知道的。 师:做得好,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学会看什么?生齐:注释! 师:是的。这注释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教师范读。指生读,教师相机指导“至此回”的读音。生:读诗齐读。 2、读出节奏和韵味。生试着读。 3.师生合作读,找感觉。①师生合作叠读《望天门山》②男女生合作叠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初步感知 交流课前小研究里的问题———找出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并引出两首诗的相同之处都有山有水。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首诗的山和水都在哪儿呢?我们先来看第一首《望天门山》,“望”是什么意思?生:看 师:不够准确。怎么看才叫望?生:向远处看。师:对。诗人望到的山就在诗句之中,请你找一找。指生回答。 师:真好,那这首诗的山和水在哪儿呢?请你们小组合作着一起来找一找。也像老师这样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来。生找。小组分享交流成果。 师:好孩子们。你们看,这两首诗都有山有水(板书:山,水),山不离水,水不离山,山水相依。但是李白侧重写的是?苏轼侧重写的是?这是相同之处的?不同。 师:那么两首诗给你的感受一样吗?都摇头了,都不一样。望天门山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生:壮观师:壮观?这个词好。(板书:壮观)还有呢?师:那么西湖呢?生:(板书:秀美) 四、重点品味 同样是写山写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不同的感受呢?我们要好好研究研究。分小组来讨论,你是从哪些诗句或者字词中感受到的这种壮观和秀美的?好开始吧。生讨论,师走下去交流。 师:都有感受了是不是?哪个小组先来分享? 1、学习“天门中断楚江开”生: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从哪儿感受到了壮观?生:天门感觉很高。 师:是呀。这个山高耸入云,那么这个水呢?生:“楚江开”给人感觉楚江把山给劈开了。 师:出示断的小篆体。这种感觉,让你感受到?生:壮观。指生读。齐读。 2、学习“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继续交流,还有吗?生:碧水东流至此回。谈感受。(学生齐读一二两句。) 3、学习最后两句师:这两句哪里让你感受到壮观?生:相对出,(出变红) 看一段视频并引导学生理解“出”字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师:你觉得李白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 高兴/激动......带着感情齐读。师:我 见青山 多妩媚 。正是这份情让这山和水都有了生命,有了 气势 ,所以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壮观)。 4、学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师:那么苏轼又是用什么方法让 我们感受到这份秀 美的呢?(前两句打红)读。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谈体会。师出示晴雨天西湖美景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齐读。师:秀美还在哪儿?生: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因为西子是西施,是古代的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