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727922

13.3..1等腰三角形(2) 课件(共15张PPT)+教学设计+导学案+作业设计

日期:2024-06-06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77次 大小:819149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3.3..1,等腰三角形,课件,15张,PPT,教学设计
    13.3.3 等腰三角形(2) 导学案 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 性质1: 性质2: 情境引入 如图,位于海上B、C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A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B=∠C.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你能把本题改编成一道证明题吗? 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辩一辩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典例解析 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 求证: 分析: 证明:∵ AD∥AC ∴ ∠1=∠B (_____) ∠2=∠C (_____) 又∵ ∠1=∠2 ∴ ∠B=∠C ∴ AB=AC (_____) 【针对练习】求证:如果三角形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思考1:如果已知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你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吗?能作几个? 例2. 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a,底边上的高的长为h,求作这个等腰三角形. 作法: 【针对练习】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沿对角线折叠,重合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13.3.3 等腰三角形(2)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运用其进行证明和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难点:利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 三、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情境引入 如图,位于海上B、C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A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B=∠C.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你能把本题改编成一道证明题吗? 知识精讲 思考:已知:如图,在△ABC中, ∠B=∠C,那么它们所对的边AB和AC有什么数量关系 如图,在△ABC中,∠B=∠C. 作△ABC的角平分线AD. 在△BAD与△CAD中, ∴ △BAD≌△CAD (AAS) ∴ AB=AC 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定理应用格式: ∵ ∠B=∠C ∴ AB=AC 辩一辩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典例解析 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如图,∠CAE是△ABC的外角,∠1=∠2,AD∥BC. 求证:AB=AC. 分析:要证明AB=AC,可先证明∠B=∠C. 因为∠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与∠1,∠2的关系. 证明:∵ AD∥AC ∴ ∠1=∠B (_____) ∠2=∠C (_____) 又∵ ∠1=∠2 ∴ ∠B=∠C ∴ AB=AC (_____) 【针对练习】求证:如果三角形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已知:如图,△ABC中,CD是AB边上的中线,且CD=AB. 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 CD是AB边上的中线,且CD=AB ∴ AD=CD=BD ∴ ∠A=∠ACD,∠B=∠BCD ∵ ∠A+∠B+∠ACD+∠BCD=180° ∴ ∠ACD+∠BCD=90° 即∠ACB=90° ∴ △ABC是直角三角形. 思考1:如果已知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你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吗?能作几个? 例2. 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a,底边上的高的长为h,求作这个等腰三角形. 作法: 1.作线段AB=a; 2.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N,与AB相交于点D; 3.在MN上取一点C,使DC=h; 4.连接AC,BC. 【针对练习】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沿对角线折叠,重合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解:△BED是等腰三角形. 理由如下: ∵ △BC′D与△BCD关于直线BD对称 ∴ △BC′D≌△BCD ∴ ∠C′BD=∠CBD 又∵ AD∥BC ∴ ∠ADB=∠CBD ∴ ∠ADB=∠C′BD ∴ EB=ED 即△BED是等腰三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