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817364

第3.2课-简单相信-傻傻坚持-【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备课 课件(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共22张PPT)

日期:2025-05-07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249301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备课,22张,模块,职业,2023,高教
  • cover
(课件网) 简单相信,傻傻坚持 新课导入———敦煌壁画 新课导入———敦煌研究院院长 浙江杭州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近60年 ,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樊锦诗同志“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樊锦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9月25日,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12月6日,获2019第七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2020年5月17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 樊锦诗 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由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这“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50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 知识链接 课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全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樊锦诗从出生到求学,从毕业选择职业到成为敦煌研究者,用几十年坚守理想信念,研究敦煌,守护敦煌,发扬和延续莫高窟新的文化生命,成为“敦煌的女儿”的过程。课文真实呈现了樊锦诗在艰苦的环境下,战胜孤独,选择留下做“莫高窟的守护人”的心路历程,在朴实、简洁的叙述中,融入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一位文物保护工作者冷静睿智、理性包容的人生态度,读来真挚感人。 初读感知 第一部分(1):是全文的引子,引出“简单相信,傻傻坚持”。 第二部分(2-7):回顾由痛苦与迷茫,到选择遵从内心、执着信念的心路历程。 第三部分(8):表达对人生幸福的理解。 文章结构 自读文章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精读文章———第一部分 以回忆的方式,讲到樊锦诗几年前参加一次会议,看到屏幕上的八个字“简单相信,傻傻坚持”,认为说的就是自己,引起大家会心地笑。 作用:引出了题目 思考: 1.第二自然段叙述了作者的哪些遭遇?产生怎样的情感? 2.第三自然段中前两句采用的怎样的修辞?引发作者怎样的思考? 3.找出第四段中你认为最具哲理的一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第五自然段中三个“应该”的理解;找出第五段中的比喻句并分析其效果。 5.第七自然段采用那些表达方式,描写什么,作者要表达什么? 精读文章———第二部分 归纳: 1.第二自然段叙述了作者的哪些遭遇?产生怎样的情感? 精读文章———第二部分 以写实的方式叙述了自己当时的遭遇:父亲去世、夫妻离别、离开故乡、举目无亲,从繁华都市来到西北荒漠,生活的巨大落差使自己产生了迷茫、痛苦和无助之感,并由此引发深沉的思考。 归纳: 2.第三自然段中前两句采用的怎样的修辞?引发作者怎样的思考? 精读文章———第二部分 用设问句引起下文的议论。既然需要面对现实,那么该怎样做呢?在这样一个荒漠之地,自己该如何继续走下去?“我”想到了敦煌艺术研究的前辈常书鸿先生和段文杰先生,两位先生曾经为了敦煌,为了文物保护事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从这些前辈身上,“我”得到启发,得出一个结论:“凡是历史上为一大事而来的人,无人可以幸免。” 归纳: 3.找出第四段中你认为最具哲理的一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精读文章———第二部分 “我”继续进行深人思考:自己要做的就是勇敢面对现实,活在当下,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懂得了这一也不再会失去什么了。 归纳: 4.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