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824017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知识点填空(PDF版 含答案)

日期:2025-05-17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94次 大小:14505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华师大,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期中
    七上期中复习 ④记:靠近哪条刻度线读哪条,不需要估读。 1. 观察 和 实验 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13.温度计与体温计的异同: 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温度计 体温计 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 → 建立猜想与假设 →制定实验方案→ 收集证据,数据处理 → 得出结论 → 量程 0—100℃ 35-42℃ 交流讨论 。 分度值 1℃ 0.1℃ 3.长度的国际单位: 米 (符号: m )。 不同点 构造 没有缩口 有缩口 4.长度单位进率关系: 使用 使用前不需要甩 使用前需要甩 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微米 纳米 读数 不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km m dm cm mm μm nm ①都是利用液体的 热胀冷缩 来工作的。 1000 10 10 10 1000 1000 ②使用前都要观察温度计的 量程 和 分度值 。 相同点 5.长度的测量方法: ③都要等到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①估:估计待测物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的刻度尺; ④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②认:观察刻度尺的 零刻度线 是否磨损,认清刻度尺的 量程 、 分度值 和 单位 ; 14.秒表读数: ③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 量程 和 分度值 的刻度尺; ④放: 零刻度线 或某一整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刻度尺刻线 紧贴 被测物体,有刻度的一边与被测 边 平行 ; ⑤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 垂直 ,不得斜视; ⑥记:记下 准确值 、 估读值 和 单位 。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 下一位 。 6.特殊的测量方法: 累积法 、替代法、组合法、化曲为直(要求:棉线不可有 弹性 )。 ①小表盘是分针,一周是 15min ;大表盘是秒针,一周是 30s 。停表的分度值是 0.1s ;读数方法: 读 7.误差与错误: 数=大表盘+小表盘 。 误差 错误 ②红色圈数字比黑色圈数字多加了 30s ; 产生原因 真实值 和 测量值 之间的差异 操作失误 ③小盘分针未超过半格线,大盘读 前 半分钟(黑),超过读 后 半分钟(红)。 特点 不可 消除 ,不可 避免 。 可以避免 ④ 不需要 (需要/不需要)估读。 8.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1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产生原因 减小方法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测量工具的精度 使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 定义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测量方法的不同 改进测量方法 伴随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发生变化 发光、放热、生成气体、产生沉淀、变色等 测量者的观察和估读水平 多次测量求取平均值 石蜡熔化 湿衣服晾干、酒精的挥发、 酒精的燃烧、火药爆炸、铁生锈、光合作用、 实例 9.温度计原理: 铜丝弯曲、海水晒盐等 酒和醋的酿造、食物腐烂等 根据液体(气体) 热胀冷缩 的性质,将不易观察的温度转化为易为观察的长度(采用了 法)。 本质区别 有吴新物质生成 1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冰水混合物 的温度为 0℃,沸水的温度为 100 ℃。人体正常温度为 37 ℃。 联系 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不伴随着化学变化 11.改进温度计(使温度计更精确)的方法:换更大的 玻璃泡 或换 更细 的玻璃管(或是内径)。 注意:化学变化伴随着发光、放热、生成气体,胆发光、放热、生成气体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1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6.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①估、认、选:估计被测物体温度,选取 量程 合适的温度计,注意 分度值 ;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②放: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 浸没 于液体中,不可接触到容器 底部 与 侧壁 ; 定义 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体现的性质 需要化学变化才能体现的性质 ③读:待示数 稳定 后进行读数,温度计不可 离开被测物体 读数,保持在 液体 中进行读数。视线与温度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 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 举例 计中液面 相平 ,不可俯视或仰视(俯视偏 大 ,仰视偏 小 )。 密度、溶解性、导电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